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检验科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下载本文

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实验室内应有一生物学飞溅物处理工具。

?向生物安全负责人汇报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相关的飞溅物、事故、有关过错和疾病症状。 ?所有容纳生物废弃物的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的标识。

?所有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 ?污染物封口、耐用的、防漏的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销毁点。 ?控制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出没。 ?保持工作区清洁。

8.4 生物危害物的运输(实验室间或物体间) ?需使用两层防漏容器,包括下列各项: ?密封的里层容器 ?密封的外层容器

?在里层和外层容器间放入吸收剂(纸巾)适合于含有大量液体生物危害物的传送。 ?外层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物名称。 ?外层容器上应有实验室地址和电话号码。 ??尽可能使用塑料容器物,避免使用玻璃的。

?密封的塑料(非玻璃)原装小瓶可以用密封的、有标识的塑料袋进行传送。

?如果使用的内层容器必需是玻璃,传送时应放置在装有吸收剂的、密封的、坚韧的塑料容器内,用软垫填充。

?内层容器外表消毒后再放入外层容器内。

11-36

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外层容器消毒后才能送离实验室。 8.5 基础生物安全操作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

8.5.1标本容器

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的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8.5.2标本的收集、接受和标记

需要接受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并: 1. 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 2. 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

3. 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因为这样可以使血液直接采集到带塞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中。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 4. 对每个标本作唯一性标识。

5. 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 6. 接受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 8.5.3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

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

11-37

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 8.5.4打开标本及处理

接受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标本打开处理时:

1. 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

2. 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 3. 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 8.5.5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

1. 通过认真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 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 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a)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取锐器安全装置。

4. 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 8.5.6血清的分离

11-38

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1. 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 2. 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

3. 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

4. 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液中。移液管应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

5. 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6. 应备有适当的消毒剂来清洗喷溅和溢出标本。 8.5.7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

设计标准防护方法(其中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危险。

8.5.8玻璃器皿和“锐器”

1. 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 2. 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 8.5.9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8.5.10自动化仪器

11-39

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可能的话这些仪器应采用封闭型的。 1. 排出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 2. 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进行消毒。 8.5.11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可使用新鲜配制的含有效氯1 g/L 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5 g/L。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 8.5.12一次性接种环

一次性接种环的优点是无需灭菌,因此可以在生物安全柜中使用。否则,使用明火会扰乱气流。一次性接种环使用后应置于消毒剂中,并按污染性废弃物处理。 8.5.13微型加热器

气体和电加热的微型加热器配有硼硅酸玻璃红火陶瓷保护罩,从而减少接种环灭菌时感染性物质的飞溅和散步。但微型加热器会扰乱气流,因此应置于生物安全柜中靠近工作面后缘的地方。

8.5.14培养皿、试管和试剂瓶

由于没有明确的事故发生及明显的溢出物,因此不能确定打开的平板、试管及试剂瓶里的一些微生物体是否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然而,这些很高的传染因子中很有可能有一些传染病会发生。当打开存在真菌类的平板、试管及瓶子时需格外小心,因为在操作中可能会释放出大量孢子。一些培养物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在吸取液体培养物前,为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