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作者:刘正臣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作为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地,有效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老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做了有关论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存在问题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0-02 1.引言

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能够正确的处理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使我国的国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新形势的驱动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老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现在不同的国家的公民都具有自由选择其他国家文化成果的权力,在国际上逐渐的形成了都认可的一些行为和观念。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也越来越快,无论是在思想交流的内容还是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从而使人们获取各国的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消极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的同时,一些糟粕思想也被流入我国,造成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迷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服务社会当中,针对这种现状,可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刻不容缓。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1)加强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辅导员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保证,所以要不断的提高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辅导员队伍之间建造良好的学习思想政治氛围。其次是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的言行做好规范,使辅导员的言行得到提高,主要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学习等方式。还有就是要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强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在制度上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进行规范,从而使教师自觉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由于现在时代发展比较迅速,上下届的学生具有的思想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再加上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经历的社会阅历不同,所以就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具有针对性的将思想问题恰如其分的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要在辅导员之间树立起服务意识,从过去对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向服务方向逐渐转变,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时效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比较落后,更新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容,所以造成学生不能及时的掌握现在的一些理论知识,不能掌握现在的热点问题,在回答现在的一些问题时,不能回答出来,或者所答的内容都比较肤浅,说服力不够,这都是由于工作过程缺乏时效性造成的,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所以要对工作的内容进行创新,辅导员要对思想政治领域的信息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握,通过和其他辅导员进行交流,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内容得到更新,尽量做到和实际生活相接近,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4)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内部充斥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本地的或者外来的,无论是什么什么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一味的排斥。只有做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的教育工作,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非主流文化,逐渐的培养学生辨别文化含量的能力,使学生面对不同文化具有鉴赏能力。 4.结论

综上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刻不容缓,辅导员队伍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学校要做好对辅导员工作的保障工作,创造一个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效率,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李欣,杨长富,逄丽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07).

[2]谢佳,谢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习评价机制的建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