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下载本文

湖北省黄石市有色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5分)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2.(1.5分)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B. 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 保持生态平衡 D.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3.(1.5分)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 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 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1.5分)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 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

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5.(1.5分)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

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 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 C. 次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D. 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6.(1.5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B. 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 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7.(1.5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 B. 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 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D. 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 8.(1.5分)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A. 化学信息 B. 物理信息 C. 行为信息 D. 其他信息 9.(1.5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 2 -

B.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物理信息只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10.(1.5分)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为一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B.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11.(1.5分)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B.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是人们对信息传递的应用 12.(1.5分)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13.(1.5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14.(1.5分)贝加尔针茅草原,部分地区开垦为玉米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 玉米田抵抗力稳定性比贝加尔针茅草原高 C. 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一段时间后,该地区不可能恢复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D. 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玉米田不属于群落演替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