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文写作的“十大关系”(老笔头匠心之作)! 下载本文

论公文写作的“十大关系”(老笔头匠心之作)!

1自言与代言的关系

这是起草公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前起草的材料报上去,领导总是撇着嘴说“没感觉”。当时对这句话真是深恶痛绝,不明白为何自己写得热血沸腾,到领导那却毫无感觉。后来才慢慢悟到,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代言与自言的区别。写公文除了少数的个人述职、剖析发言等材料外,大多数时候都扮演“代言人”的角色。写工作报告是为单位代言,写领导讲话是为领导(和单位)代言,写事迹报告是为典型代言,等等。总之,如何把代言的话用自己的笔墨写出来,实现代言与自言的统一,是写好公文的关键。如何实现代言与自言的有机统一?重点是把握三条:一是站位。只有站上位,才能换好位。有句俗语叫“屁股决定脑袋”,换句话说是“位置决定想法”,讲的就是站位的重要性。写材料的人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大局观念,能够站在领导的位置考虑问题。站位从何而来?最根本的还是从琢磨透领导意图中来,要花时间多揣摩领导的各类讲话材料,从中把握意图、提高层次。二是视角。就是要善于用发言人的视角考虑问题。比如我们起草一个先进典型的发言,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体会不到他当时面临的抉择或困境,而是从局外人的眼光看典型,那写出来的材料连自己

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引人共鸣?三是风格。同样一篇讲话或发言,换不同人讲则风格迥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被领导屡屡表扬的文章,换了领导后就可能被改得体无完肤。把握风格的关键在沟通和磨合,建议多同领导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把准风格,避免“人稿不合”的现象。 2顶天与立地的关系

说顶天立地,就是公文材料要实现对上与对下的统一。正如一位领导讲的,既要接好“天线”,也要接好“地气”。实践中我们体会很深刻,顶天不立地的文章发虚,让人找不到抓手;立地不顶天的文章发散,让人找不到方向。比如中央下发一个通知,如果对通知要求没有细化具体化,而是“掐头去尾”就转发,基层肯定摸不着头脑。要做到顶天与立地的统一,最关键的其实就两个字“结合”,就是要把握准上级要求与基层情况的结合点。起草工作报告,结合点在上级部署任务如何在本单位本领域落实;起草实施方案,结合点在上级的原则性要求如何细化为本单位的刚性措施;起草经验材料,结合点在上级的主要精神如何转化为单位的特色做法;起草领导讲话,结合点在上级的观点论述如何运用于解决单位的矛盾问题,等等。总而言之,“抄”上级精神可以,但要对着单位实际、对着现实问题去“抄”,转化为带着本单位标签和特色的内容,这样才会既有指导性又有针对性。 3逻辑与修辞的关系

逻辑与修辞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在散文等文体中还不太明显,但在公文中是必须避免的“硬伤”和“雷区”。现在看,公文写作中为了形式美观而牺牲逻辑性,或者为了对仗而牺牲表述准确性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一套标题,“坚定看齐追随”、“坚持任务牵引”、“坚厉精细抓建”、“坚致规范有力”、“坚执挺纪在前”。其实,看齐追随、任务牵引、精细抓建、挺纪在前的逻辑性还是有的,但为了凑五个“坚”自创了“坚致”“坚执”,让人越往后看越看不懂,反而影响了整个标题的效果。处理逻辑与修辞的关系,需要把握一个字“准”。因为公文是指令性材料,辞藻的华丽、逻辑的美观都要让位于表述的准确,没有了“准”,公文就失去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再多的堆砌也只会是用力越大偏得越远。如何把握“准”字?一要有出处。很多文字出身的领导都有一句口头禅就是“这句话有没有出处?”。这也是公文难写之处,因为它是建立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相关政策法规基础上的准确表述。二要有支撑。有些话中央并没有原文,也无需教条执行,只要找到相应观点支撑,也是准确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文中引用的一些事例和数据,一定要找权威的部门或出口相互印证,确保准确无误。4观点与素材的关系

观点与素材的关系是所有文体都面临的一对关系。处理得好,则会发生“化学反应”,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处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