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下载本文

车站建筑

出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 检票机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之间净距 检票机前通道宽度

检票机距出入口通道口净距宜 相对布置的检票机净距

≥8000mm ≥8000mm ≥4000mm ≥8000mm ≥8000mm

⑥ 车站应至少设置一处无障碍检票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

(5) 售票机

① 售票机的数量应预留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

② 售票机应设在客流不交叉,且干扰小的地方。售票机前应留有③ 车站内售票机宜沿进站客流方向纵向排列。并应结合车站不同④ 售票机的布置应注意与出入口通道及进站检票机保持适当的缓

足够的空间,供乘客排队购票及通行。 的客流方向布置,宜不少于两处。

冲距离。售票机距离最近的出入口动刀及进展检票机的净距不应小于5m。

⑤ 售票机的布置应考虑在不影响乘客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能进行检修,并留有足够的取款及检修空间。

⑥ 售票机的布置视情况可组合嵌入墙内,使空间整体美观。 (6) 站台安全门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使用标志,方便乘客识别。 (7) 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的通过能力见表7.3.4。

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的最大通过能力(人/小时) 名 称 1m宽通道 1m宽楼梯 1m宽自动扶梯 自动售票机 自动检票机 通行工况 单向通行 双向通道 单向下行 单向上行 双向混行 0.65m/s 有序购票 磁卡 非接触IC卡 表7.3.4 每小时通过人数 5000 4000 4200 3700 3200 ≥7300 300 1500 1800

7—11

车站建筑

?

车站出入口 1. 位置

车站出入口位置应以吸引附近客流、方便进出车站为原则,宜与过

街地道、地下街、临近公共建筑相结合或连通,统筹规划,同时要方便与地面公交客流的换乘。

2. 规模及数量

(1) 车站出入口规模应以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量的疏散为依据。地下车站一般宜设4个出入口,当车站设计客流量较小,站址建设条件又比较差的情况下可酌情减少出入口数量,但不能少于2个(且应对角布置)。

(2) 车站出入口通道(天桥)总宽,应以车站远期设计进、出站客流量进行计算确定。每个出入口通道(天桥)的宽度应根据分向设计客流量确定,并根据出入口的位置以及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取1.1~1.25的不均匀系数。

(3) 出入口楼梯及通道的通过能力之和应大于车站内部楼梯和自动(4) 每座车站应利用一个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相对应于站3. 凡临近规划地块的出入口,应尽量争取结合规划沿街建筑建造。目前没有条件结合的,可先设临时出入口2~3个,以满足近期通车及消防疏散要求。其余出入口可采取预留口形式,待规划实施时再续建。

4. 每个出入口宽度及朝向应满足分向客流的需要,地面口部应根据客流大小留有足够的集散面积。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出入口预留停放自行车面积。

5. 地下出入口通道应力求短、直,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折角度宜大于90°,阳角应做圆角处理。地下出入口通道及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有条件时宜设自动人行道。通道内宜设纵向及横向排水坡,通道两侧宜设排水沟。

6. 车站出入通道及出入口设计应考虑冬季防寒保温措施,原则上应采用有盖式出入口。

7—12

扶梯的疏散能力之和。

台至站厅直升电梯的位置)。有高差处采用坡道,地坪设导盲带。

车站建筑

7. 车站出入口平台标高应结合顶棚形式、沿街景观规划及出入口所在地区最高积水位等条件统筹考虑。出入口平台高度一般为300mm~450mm。

8. 车站出入口和街面建筑合建时,应按一级耐火等级考虑。 9. 出入口通道长度>60m时设置机械排烟,>100m时应设置两个直通地面的口部,以满足疏散要求。

10. 车站地面出入口应设置哈尔滨地铁的统一标志。 11. 每个出入口均应设防盗卷帘门。

12. 与其它建筑物连接的地铁出入口通道,应直接与室外相通。凡在地铁运营时间内不能保证通行无阻者,其通过量不应计入车站出入口的通过能力内。

13. 各车站出入口通道应与人防设计密切配合,各种预留埋件、接口设计不应遗漏。

14. 设计标准

通道宽度:≥3000mm

通道净高(地面装修面至吊顶底):≥2500mm(需要通风的长通道

另加)

通道结构净高:≥2800mm ?

风亭

1. 地下车站风亭的分散与集中设置应根据地貌、地面的城市规划、施工的可能性及经济性来实施。临近规划地块的,应尽量争取与地面建筑合建,合建时应考虑消防和卫生要求;若近期没有条件合建的,可考虑采用临时风井,待规划实施时改造。

2. 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采用高风亭时,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风口、活塞风口应在进风口之上;

7—13

通道纵向坡度:≤3%

通道横向坡度:0.5~1%(双向)

车站建筑

(2) 进风口、排风口、活塞风口两两之间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5m,且不宜开在同一方向。

3. 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采用敞口低风井时,风井之间以及风井与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应小于10 m; (2) 活塞风井之间或活塞风井与排风井之间,不应小于5 m; (3) 排风井、活塞风井与车站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10m; (4) 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消防专用通道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5m。 (5) 敞口低风井四周需有≥3m绿篱;

4. 风井(亭)口部距最近建筑物的直线距离应≥5m,同时风亭口部距最近建筑物门、窗或其它进、排风口等直线距离均≥10m,以免污染其它建筑物内环境或交叉污染;

5. 高风亭上的风口设百叶格栅,其净面积应根据计算确定。风亭上风口是否设消声百叶,根据消声计算定。敞口低风亭的口部设置钢格栅等安全设施;

6. 人行道旁的进、排风口应高出人行道2m以上。风亭布置在绿地内时,风亭格栅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1.0m,且满足防淹的高度,进风亭位于空气清洁区。

7. 活塞风亭应设在空气洁净的地方,并背离交通干线,避免汽车尾气影响;周围禁止设置垃圾收集站,附近应避免设置公共厕所,并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恶臭气体以及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烟尘、粉尘等,确保地下区间内空气质量;

8. 敞口低风井的排风井、活塞风井宜设置在地下车站出入口、进风井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9. 各风道、风亭应作防水和排水处理;

10. 风道(井)内应设具防火密闭、隔声能力的检查门、检查梯及照明等设施。

11. 拟与规划建筑物合建的风亭,应考虑今后与该建筑物施工建造的接口问题,以免相互造成功能及景观上的影响。

7—14

车站建筑

12. 目前没有条件与地面建筑结合的风亭可后退红线单独建造或采取过渡性措施,独立式风亭与周围建筑的间距应满足规范及环保要求,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压缩体量和高度,且造型美观。

13. 在周边具备绿地设置条件的地段宜采用敞开式低风井,并应做好排水、防淹、安全、挡物措施。

14. 出入口风亭编号统一规定:按顺时针编号,西北角为1号。 15. 车站每一个出入口、风亭的地面标高必需以所在点的现状实测或规划地面标高为依据,分别确认,并在建筑施工图中列出车站出入口、风亭地面标高表。

?

车站装修 1. 原则

(1) 车站应以功能为主、适度装饰。装修效果应力求简洁、明快、美观、朴实而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交通性建筑速度、秩序、安全、标识性的特点。

(2) 车站装修应尽量设法改善地下空间封闭、沉闷和压抑的感觉,创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

(3) 各站应在统一的共性下,采用各自的手法体现各站的个性和识别性。

2. 所选用的装修材料应具有不燃、耐潮、耐腐、不易粘污、容易清洗、装饰性好等特性,并符合环保要求。地面材料还应防滑、耐磨。

3. 每个车站的装修材料品种不宜繁多,构造要统一,并考虑防振措施,以有利今后维修保养。

4. 吊顶形式应简洁、透空,以减少空间的压抑感,并有利于送排风口、扬声器、灯具等设备的布置。

5. 设备管理用房的装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简化、实用。吊顶高度≥2400mm。

6. 要作好各种管线的综合工作,确保装修净空高度。尽量避免风管、桥架下穿结构梁,以免影响车站装修高度。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