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文言实词与虚词1(含详解)(新课标) 下载本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文言实词与虚词1

(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51分 时间:50分钟)

一、[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

4.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殷勤”是“情意恳切、深厚”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不敢引疾?乃.A.?

敢上璧?臣乃.

纪其事?御制诗以.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四海好学能文者.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人爱思之?去而.D.? 临清流而赋诗?.

5.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 两个

“乃”都是副词,意思为“才”;B. “以”,连词,表示目的,“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结果,“以至于”;C.“者”,助词,“??的人”/助词,“??的地方”。D.“而”,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顺承。

【参考译文】 朱先生,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都城,十三岁通览《五经》,因文章写得好而获得名声。先生年轻时才智超群,异于常人,天赋卓绝的品性超过普通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天子赏识。等到父亲去世,服完丧后,他不肯出来做官,想去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朱珪入朝觐见,皇上询问到朱先生,才不敢托病辞官,先生对他的弟弟朱珪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了。”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中散失的书稿,皇上看了奏折,认为(这)是一件奇异的事,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皇帝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误,先生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唐朝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儒臣进行校正,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立在太学里,皇上下旨以后才慢慢办理,于是先生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福建两地的学士听到他已发而未尽的话和见识广博的言论,才开始懂得修习研究基础的学问,天下爱好学问的学士,都仰慕先生并想跟从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使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之前都在先生的官署,最终因为编书在当地有了名气,(这)大概是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庸俗之辈不敢到他的家门,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在都城,拿着酒来向他请教学问的人(很多),车辙阻断了街道;他所到的地方,跟从他游学的有百数十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督学,表彰婺源已故学士江永、汪绂等人,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鼓励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考据的学士。在福建,(先生)与弟弟朱珪互相交替为官,一时相传成为美事,闽地学士拉住车辕挽留跑着相送的人,几百里内络绎不绝。后来朱珪主持文化教育,天下名流皆在暗中请求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所赏识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的学士为“朱派”。

先生毕生考古,兼及爱好金石文字,(他)认为(这些)可以辅证经史。先生写文章仿效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的体裁格调、体制格局。他的家中藏书有上万卷,坐客常常满屋,谈话辩论在当世让人佩服。所到的名山大川,搜集奇观收揽风景名胜,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至今

不停。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朱先生为人坦荡,待人接物坦率真诚。他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爱好结交朋友。他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有说不到的地方。别人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它。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大多因为凭借这个而得以成名。他家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宾客,他与宾客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记(的能力)不曾衰退。他在闲暇时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劝勉他们做学问要先识字,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真是恳切深厚,先生离开后人们敬爱思念他。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二、[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杜 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

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

5.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代入法,将实词含义代入句子中进行理解。A项,“造”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宾语“其庐”是指徐孟祥的房屋,所以“造”应解释为“造访”“拜访”。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6.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今年的文言虚词考查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的异同的考查形式,而是使用选择虚词填空的形式,题型新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前后文语境的理解。第一空选“以”更好,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选“而”也可以;第二空选“乎”和“于”均可,句意是“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应选“之”,“二者”是指“木处而颠,土处而病”,“木处”“土处”都有忧虑,因此原文应是“二者之患”。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7.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断句题既要关注标志语和对称句式,更要注重语境,从意义角度判断。本题关键处有两处:一是“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的断句,不能在“冰雪”后断,因为“穷而在下”不是像冰雪,而是像冬天;二是“有成物之心”不能断开,“成物”意为“使外物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吴地有儒生徐孟祥,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家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求学问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慢慢地在各郡著称。缙绅大夫在西山游玩,一定会造访他家。徐孟祥曾经在这里建造了几间房子,上面覆盖着白茅,没有做华丽的装饰,只在里面涂饰白垩,好像是雪屋。(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书(将“雪屋”二字)题写在匾额上,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玄冥(冬神)掌管着时令,草木凋零,天地闭塞,正是冬天到来之时。天地积聚阴冷的空气,潮湿就变成雨水,寒冷就变成了雪,缓缓飘下,使千里之地变成白茫茫的一片,(白雪)完全覆盖了山林大地。万物被埋没(在雪中)而没有显现出来,它们的生机不是几乎消失了吗?谁知那生机反而蕴藏在体内了。所以冬至时节,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缕阳气已在重重阴气之下萌生了。因此腊月有雪,那么来年春天就有好收成,人也就不会患疾病了。这大雪,难道只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值得推崇吗?大概是因为它保护了(万物的)生机而消弭了灾难的功劳吧!远古的人,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居住,有的人在洞穴中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造房屋居住,是希望免除这两种忧虑罢了,最初不曾有后代奢侈豪华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向古人学习,覆盖白茅修建房子,不进行奢侈豪华的装饰,他难道不具有古人的风范吗?现在又加上下了大雪,难道不也表明他有着高洁的志向和品行吗?难道只是这样吗?徐孟祥躲藏在深山中而不被当世所任用,处境困厄,身居下层,就像冰雪中极为寒冷的冬天;等到他将自己的善行施与他人,有着使外物有所成就的内心,难道不会结出果实吗?

这又像大雪有使万物存活而消弭灾难的功劳啊!将屋用“雪”来命名,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屋来观赏大雪的姿态,已经在各位作者的笔下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我就不必多写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乞人张氏传 刘大櫆

楚之南,天地之气,不钟①于人而钟于石;流沙之西,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鸿雁;近世以来,天地之气,不钟于士大夫,而钟于穷饿行乞之人。

合肥张美之,家在城北八十里之元潭。有女年十五,而同邑马彦章来赘。张氏年二十八,而父母皆已死,生二女亦死。其舅②马青芝妻早死,有三子、二女。三子彦章为长,彦章年四十余又死。彦章死而青芝之二子皆幼,赖张氏以养;其二女赖张氏以嫁。其后,合肥岁连不登。张民奉其舅青芝及二叔南走池州乞食,.而二叔又皆死。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依左氏之庑下,乞食、挑野菜以养。.当是时,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而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青芝死,而张氏年早已六十余,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古者妇事舅姑,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④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钟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注:①钟:集聚。②舅:丈夫的父亲。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④改适:改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肥岁连不登 登:丰收 .B.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 奉:侍候 .C. 然吾以为民秉之彝 秉:坚持 .

D. 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 过: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