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通过环境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37条 市域旅游规划
(1) 规划结构
形成“一心三区”的总体结构。 ① 一心:城区旅游服务核心
该核心为麻城的城市中心区域,为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交流、合作的中心。 ③ 三区:东部绿色生态旅游区、西北部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 (2)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根据其在风景区内的地位、设施、规模、服务内容与半径等一般划分为三个等级: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等级 位置 一级服务中心 中心城区 二级服务中心 城东区、龟峰山风景区 乘马岗、杏花村 举水河、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 古孝感移民文化园(沈家庄) 中华巨龙湖、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南湖文化公园 三级服务中心 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 城北水体休闲公园 人间四月天主题公园 金桥南主题游乐园 金桥北综合公园 (3) 旅游线路组织
依据景点景区分布以及交通条件,规划拟设4条旅游路线。其中包括3条陆上旅游线路和1条水上旅游线路:
① 陆上旅游线路:东线、西北线、西南线
② 水上旅游线路:以举水河和浮桥河和为轴线,以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城北水上公园以及两岸生态观光农业为支撑,以“休闲水岸”与“绿色通廊”为滨水空间设计概念,利用地势形成多层开放式平台,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游览线路。 第38条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 总体目标及原则
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备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各类防灾基础工程体系,加强防灾指挥系统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2) 防洪规划 ① 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结合规划期末(2030年)核心地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麻城市核心地区的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规划举水河的防洪标准干流河道按照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支流河道按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2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
② 防洪措施
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村庄防洪措施。 (3) 抗震规划 ① 抗震标准
麻城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抗震建设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② 规划措施
严格执行抗震防灾的有关技术规定,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由地震部门审核。
合理布置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开敞空间,保证镇区人口每人有2平方米以上的震时避难空地。
对以往未按设计标准所建的民用住宅及公共建筑要进行加固,新建筑均按地震烈度7度来进行施工设计。
震时政府机关及地下工程设施作为救灾指挥中心;各城镇中心医院作为医疗救护中心;南湖公园、烈士陵园及其他各处公园、居住区绿地,各类广场、停车场、空地作为避难场地。同时,主要避难场地要求配置灾时供电、供水及通讯设施。
(4) 消防规划
规划确定在市域范围内共需布局12座消防站。
市域消防站布局规划及其责任分区表
普通消防站 一级 二级 消防责任分区 中心城区 1 4 中心城区 中馆驿 1 中馆驿镇 阎家河 1 阎家河镇 乘马岗镇 1 顺河镇、乘马岗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 木子店镇 1 张家畈镇、三河口镇、木子店镇 龟山乡 1 龟山乡(兼森林防火消防站)、盐田河镇 宋埠镇 1 宋埠镇、铁门岗镇、歧亭镇 白果镇 1 白果镇、夫子河镇 (5) 人防规划
麻城市为三类人民防空重点设防城市。加强防护所必需的储备、医药、油料和其它工程建设。根据战时留城人口按50%计算,核定人民防空工程面积,严格按照《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进行建设。保证通信和警报畅通。加强人民防空教育。
(6) 生命线工程规划
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第39条 市域空间管制目标
市域空间管制是在市域资源环境、城镇建设规划分析基础上,合理划分市域发展的建设控制性分区,并提出相应空间管制措施,其目的是保护空间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40条 市域空间管制建设限制性分区
市域空间管制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大类。 (1) 适宜建设区
包括管制区划中的老城区、黄金桥开发区、各城镇发展区,以及沿公路城镇点轴发展区。(2) 限制建设区 包括:城镇远景发展控制用地和旅游休闲等发展用地 ① 城镇远景发展用地
考虑到城镇远景用地扩展的需要,且麻城市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增长的可能性,有助于更科学的指导城镇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城镇发展备用地进行空间管制,为未来发展储备土地资源。
② 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
旅游休闲、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龟山风景区、五脑山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和水库风景区、明山水库风景区、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以及红色旅游风景区,该地区应慎重选择建设功能,限制其建设发展。
(3) 禁止建设区 包括三个部分: ①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划定的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区域。应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进行城镇
与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进行空间上的落实。
② 水源地
以取水口为中心周围半径500米范围内为一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2000米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均为禁建区。
麻城市水源地主要包括举水、浮桥河水库、三河口水库、碧绿河水库、桃林河水库,供生产与部分生活用水使用,应按照一、二级保护区进行分级控制,但由于水源为水库蓄水,上游存在季节性断流,因此允许在浮桥河取水口下游1000米外且河流两侧200米外进行部分旅游设施建设,但取水口周边500米范围内及水库上游禁止建设。
③ 河湖岸线与湿地
主要包括举水河的七大支流河流沿岸地区,各灌渠,各湖泊、水体等,划定河流沿线两侧200米内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经过城镇的地区标准可适度缩小,区内禁止城镇和工业建设,可以结合水体特点进行景观营造、环境整治,根据需要建设防洪、水利、交通等设施。 第41条 市域空间管制措施
(1) 适宜建设区
① 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城镇各项建设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
② 要本着“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区内的土地,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
③ 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和非耕地、空闲地,保持合理的建筑密度,要采取适当提高城镇周围农用土地地价、降低城区内部地价和加大城镇设施有偿使用力度等方法,鼓励和促进旧城改造;
④ 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永久性绿地,建设项目污染治理必须坚持“三同时”,严禁城镇工业废弃物、城镇生活垃圾不经治理随意排放、堆放,防治环境污染;
⑤ 区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该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区内的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应纳入相应的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
⑥ 鼓励在区内农业用地大力发展以供应新鲜、反季节蔬菜、果品等为主的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2) 限制建设区 ① 鼓励发展农田林网化工程,鼓励发展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促进城镇和种植业生态环境保护;
② 严格限制在基本农田区进行城镇、村庄、采矿、办工厂等非农业建设,严禁进行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③ 本区域内土地确实需改变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④ 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果品业,积极支持粮、果、饲等农业生产的合理轮作和间作,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⑤ 提倡和鼓励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农艺技术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⑥ 加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监测和评估,对矿区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恢复农林生态; ⑦ 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点的缩并,积极发展中心社区,撤并自然村。 (3) 禁止建设区 ① 本区内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内除与人文、自然景观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容量的要求,严格控制其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行为的发生;
③ 鼓励在水源地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保护区,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环境污染物;
④ 不得在水源地及其附近进行矿产开采及建设大型地上、地下建筑物,以防止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第八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42条 城乡统筹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城乡关系从二元到一体,从割裂到统筹,从从属到伙伴的转变,将麻城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中部山区型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市。
① 经济目标:率先从“农业大市”转变成“以工哺农、三产协调” ② 人口目标:率先从“异地城镇化”转变成“本土城镇化” ③ 社会目标:率先从“二元分割”转变成“城乡协调” ④ 城镇化目标:率先从“弱马拉重车”转变成“多马拉大车” 第43条 城乡空间统筹框架
市域空间发展框架为“一心一区一环”:强化中部中心城区(一心),共建中南工业强镇(一区),保护环型生态空间(一环),扶持东北特色乡镇。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
包括龙池办事处、鼓楼办事处、南湖办事处、麻城开发区。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
包括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白果镇、大宋埠镇(原宋埠+原岐亭) 、铁门岗乡。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
包括龟山镇、盐田河镇、张家畈镇、木子店镇、三河口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镇。
第44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模式
(1) 城乡融和的“合农模式”
“一心”中心城区及周边准城市化地区推行“合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与乡村的一体化建设上,推进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一体化,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
(2) 以镇带乡的“拉农模式”
“一区”地区主要采取“拉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走集约、高效、富裕的发展之路。
(3) 全面整治的“治农模式”
“一环”地区适合采用“治农模式”,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城乡协调的最终目标。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
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第45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重点实施“三大提升”战略
即提升人居环境、就业环境、旅游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重点实施“三个集中”战略
即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战略
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坚持农村扶贫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6条 城乡居民点体系统筹
构建规模化、布局集约、品质均优的聚落体系,积极引导人口梯次转移的总体策略。
城乡居民民点体系统筹策略
地区 城镇化形态 城乡发展策略 村庄整治策略 一心 完全城市化 以城转农 规划建设区内全面拆除;规划区内少量保留,整备城市空间 一区 高度城镇化 以业聚农 重点向镇区、新型社区集中 一环 特色城镇化 以林促农 迁村并点,下山脱贫,结合特色职能发展,重点向新型社区集以游富农 中,适当向镇区集中 第47条 城乡产业发展统筹
(1) 第一产业:“三乡三业三化,两片三区八基地”
①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三乡(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三业(蔬菜、畜牧水产、桑茶药) ,实现“三乡三业三化”。
② 空间格局为“两片三区八基地”:
“两片”指平原型高效生态农业片和山地型特色生态农业片。 “三区”指麻北菊花油茶花生、麻东板栗桑茶药、麻中南蔬菜畜牧。
“八基地”指国家级油茶基地、国家级菊花基地、国家级板栗基地、全国畜牧大县市、国家东桑西移示范基地、大别山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大别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别山无公害名贵鱼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
(2) 第二产业:“四大龙头、两大支撑、若干发展点”
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实施“工业园区集聚”的发展策略,形成“以中心城区四大产业区为龙头、白果、宋埠两大乡镇工业园区为支撑,若干工业集中发展点为基础”的工业格局。(3) 第三产业:“一核集聚、五镇辐射、一线两特三片带动”
① 以中心城区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发展区,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② 以五大重点镇建设为依托,突出服务业主导产业,立足于重大项目支撑,建设五个服务业特色新镇,辐射带动周边城乡地区服务业发展。
③ 依托乘马岗镇、龟山镇旅游特色镇,以“顺河镇——乘马岗镇——中心城区——龟山乡——木子店”红色旅游线和“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北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人文游,建设高标准旅游换乘设施、旅游区和接待设施,提供具有国内一流的服务质量。
第48条 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统筹
(1) 道路交通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一体化建设,从“连通不足”向“城畅乡通”转变 ① “一心”:超前规划、打造枢纽、建设畅通舒适交通 ② “一区”:网络布局、公交优先、实现城乡高效连接 ③ “一环”:道路升级、通村连镇、支撑农村特色产业 (2)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加强集中、差异配置 ,从“分散不足”向“共建共享”转变① “一心”推广以城带村统筹模式
② “一区”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连片统筹模式 ③ “一环”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独立处理模式 (3) 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分级配置,从“以城为主”向“城乡均等”转变 ① “一心”:提升档次,服务大别山 ② “一区”:完善与整合,城乡全覆盖 ③ “一环”:集中配建,支撑新农村 第49条 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统筹
(1) “一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系统 (2) “一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建设引导型生态环境系统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保育型生态环境系统 第50条 城乡统筹制度保障与创新
(1) 产业发展制度
① 鼓励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
② “企业+基地+服务”促进特色农业板块化 (2) 人口管理制度
① 加快城镇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培育中心镇建设 ② 积极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③ 加快人口管理、保障制度创新,疏通农民市民化路径 (3) 土地制度
① 创新用地模式,增减挂钩破解用地难
②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4) 财税制度
① 城乡分工下的定向财政补偿制度
②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税收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的统筹利用
第九章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51条 规划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策略
构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的的由城及村的“多等级、全覆盖”的空间布局。 ① 中心城区——由旧城区、金桥区、城东区、低碳产业园区组成的中心城区。 ② 外围组团——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③ 集镇——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中心村——晏店村、陈寨村、夹洲村、迎河集、熊家垅、枫树湾、蔡家湾、古城村。 第52条 规划区城乡产业一体化策略
(1) 第一产业
“两个分区”——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2) 第二产业
① “两轴”——金桥大道和北环路为发展轴线。
② “多点”——中馆驿工业园、电力能源产业园、城西低碳产业园、黄金桥产业区、鼓楼小河头工业园、阎家河产业园。
(3) 第三产业
“一核集聚、两区辅助、多点带动、全面发展” ① “一核”——中心城区
② “两区”——中馆驿、阎家河组团
③ “多点”——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历史文化资源。
第53条 规划区城乡支撑体系一体化策略
(1) 道路交通设施:公交先导,立体畅通 构建“一圈多轴一线”的交通结构:
① “一圈”——建构30分钟城市交通圈。
② “多轴”——提升小王线、麻新线、中顺线、麻张线、麻胜线等区域公路的等级。 ③ “一线”——推动规划区旅游公路建设。 (2) 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共享,差异配置 3种统筹模式:
①“以城带村”:依托中心城区设施,管网覆盖周边村庄。
②“以镇带村”:依托中馆驿、阎家河组团以及各集镇分区域自成体系的供水模式。 ③“连片统筹”:规划区西北部、东北部、南部村庄连成片或村庄之间距离近的区域。 (3)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突出,分级设置
构建“市级-组团级-集镇级-农村社区级”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① 市级——金桥组团及旧城为主要的区域级公共服务功能区。
② 组团级——中馆驿、阎家河组团级、城西低碳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③ 集镇级——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农村社区级——基层村。 第54条 规划区生态环保一体化策略
加大对于具有市级意义的生态资源保护,包括区域性水系、河道和山区地区。加强对麻城自身生态安全较为重要的生态要素,包括次级的水系沟渠、湿地以及市政、交通廊道等等;同时人工构建一些生态廊道,以起到提升生态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的作用。
① “生态源片”——浮桥河水库及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桃林河等河流湿地,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东部山区
② “生态绿廊”——举水、桃林河、浮桥河三大水系沿岸的廊道地区及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麻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速公路等陆域廊道。
③ “生态基质”——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和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第55条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
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区带动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发展的模式,形成 “一主、两副、三点,三轴、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① “一主”——旧城、金桥、城东、城西低碳产业园四区构成的中心城区。 ② “两副”——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所构成的城区外围组团
③ “三点”——闵家集、凤凰山、喻岗三个集镇所构成的农村地区的中心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