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作者: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第03期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太空飞行,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號”的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与之前牵动亿万人神经的“嫦娥三号”月球正面软着陆任务相比,此次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既“默默无闻”,同时也“孤勇”许多。2013年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是在先前“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所获取的超高分辨率图像的引导下,迈出了中国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而今日的“嫦娥四号”则是在没有精确地形成像做参考的情况下踏出了全人类在月球背面的第一步,意义更显深远。

“嫦娥四号”让伟大梦想离得更近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到“嫦娥”工程,中国和中国人民不畏惧起步的滞后,不害怕自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的艰难,始终坚定步伐,在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上昂首前行。当前,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探月工程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嫦娥奔月”故事的现实实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连续取得成功,并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绩斐然。“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这一成就反映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汇聚的是中国人民逐梦的强大合力,体现的是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实力。而这一切都是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成果的奠基,需要一个又一个追梦人的付出,需要一个又一个航天梦成真的助力。只有在时间的阶梯上、在奋斗的征途中,拾级而上、努力奔跑,伟大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当前,“嫦娥四号”让我们朝着梦想又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航天事业的更大成就必将推动中国抵达伟大梦想的彼岸。

从“嫦娥四号”登月,看中国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中国的探月工程迈着坚定沉稳的步伐,逐渐实现了从学习到赶超,从后来居上到世界领先,一次次创造着让世界惊叹的科研奇迹。而在这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科研领域,从无近路可抄,更无坦途可言。唯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方能勇攀高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航天人有理由自豪。每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都折射出中国科学界爱国奉献、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国航天领域的亮眼成绩告诉我们,关键领域靠别人是不行的,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正道。只要自己奋斗不息,即便是从零开始,即便周遭满是“围追堵截”,即便经历挫折,最终也定能创造奇迹、走向成功。换句话说,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不会受制于人。

厚积方能薄发,耕耘必有收获。几十年前,我们一架飞机、一辆汽车,甚至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令世界惊叹的科技大国,并向科技强国不断迈进。从无到有、由弱及强,中国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引领着我们昂首向前、永不止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只是一小步,未来,中国科技定能抵达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