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下载本文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摘要: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但是由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

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存在一些差异。而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的差异的主要根源,并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 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a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s)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 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成语与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挥金如土”“瑞雪兆丰年、” “枯木逢春、”“拔苗助

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蓬勃生机。而“西风”常是贬义词。 “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英语中, “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B.Shell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另外,两个民族对“夏天”的理解也不一样,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甚至生态环境上。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水手) 等等;与此相似,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如此看来,汉语中狗的形象与英语

中狗的形象差距实在太大了,这在英汉习语的互译上造成一定困难。如将“痛打落水狗”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而无上下文释义的话,不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可能在英语读者中引起与原意不符的感受。当然就谈不上使译语让读者有相同的感受。可见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是非常必要的。

3、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一尘不染”、“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4. 历史典故

典故是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词语构成的语句。典故结构凝练、言简意赅,能使文章语言洗练、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然而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讲的是这样的故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一名英雄。小的时候,阿基里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根把他

浸入水中。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无懈可击,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入水中,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的地方,使他在悲愤中死去。因此,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 “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大部分习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在言外、有的有多层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王左良先生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要翻译好习语,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具体方法:

1、直译

直译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 福不双至. He whose belly is full believes not him who is fasting. 饱汉不知饿汉

饥.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Wall has ears.隔墙有耳. Fire proves gold, adversity proves men.烈火显真金,逆境识英雄.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Easy come, easy go汉语“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爱,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表达它的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意译

意译指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寒夜》) “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gone. ”She murmured , shaking her head helplessly.

这句话带有明显中国地域色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外国读者会因不了解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