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载本文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2.继续练习旁注简明的资料,自读时练习提问,点画重点词句,品词,标要点。

3.做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13个,写字7个。

4.理解“悉心照料、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5、尝试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难点: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独立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决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 4、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课前谈话:

师: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断案高手。听说过包公吗?包公,名叫包拯。他断案如神,因此人们都叫他包青天。因为他脸色比较黑,民间还给他一个绰号,“包黑炭”。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了解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想看看他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影视中包青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包公断案的一个小故事,题目叫做《包公审驴》。教师写课题,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审”。

2、解释驴,交流驴与马有什么不同? 3、齐读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着重板书。主要梳理出问题: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②包公到底是怎么审驴的?

2、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独立识字学词。 3、检查生字、词语学习情况。

4、谈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不常见的或难理解的词语。)

师根据生提出的问题,引导解决。 三、梳理故事 1、想想: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些角色?(适时引导学生了解“衙役”。) 2、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在一个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一开始发生在市镇门口,接着又转到公堂,最后到了田庄偷家。)

师适时板书。

3、谁能够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指名说,师生一起说)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能不能以驴为线索,给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换驴——告驴——审驴——得驴)

如果第一个有人说“丢驴”就加以引导,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 四、作业:

1、完成摘录笔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

2、理解“悉心照料、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旁注简明的资料,自读时练习提问,点画重点词句,品词,标要点。

4、尝试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包公审驴这个故事,谁能用简短的语言把这一故事说一说。(可根据板书)

二、重点品读课文

1、这个故事里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审驴)这部分内容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2、在这个场景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包公)在干什么?(审案) 3、接下来出场的是谁?(刘五)

(1)请找出描写刘五的地方。(出示这句话,指名读) (2)刘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受?指导读。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3)刘五这时候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喜欢这头驴或他的驴被换走了。)

(4)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啊?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相关句子。

(5)这头驴不止刘五喜爱,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人们是怎么夸这头驴的?

(出示句子:“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指导个性朗读) 如果是小偷怎么夸?(提示声音小点)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头驴。(齐读)

4、而这么一头好驴现在不翼而飞了,变成——(),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请把它找出来?(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看到这情景,刘五心里是什么感觉?(惊慌失措)“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刘五是怎样惊慌失措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找不到驴的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懊恼”什么意思?刘五在“懊恼”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一下刘五的心情?(等卖完木炭回来??瘦弱的驴。)

5、过渡:就这样,刘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员如何审案的呢?

(1)请同学们自读3—9自然段,找出描写包公的句子,在旁边注上批注,写写你的想法、感受,然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

A、包公了解了案情??到时再来审它。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包公开始也为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B、包公拍惊堂木??要用劲打! 真是奇怪,关了三天,饿了三天,现在还要用劲打?为什么?你读出了什么?(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C、关也关了,饿也饿了,打也打了,最后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引读这句话)

结果呢?

6、这案子还真让包公给断了,这包公断案也太神奇了,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衙役们也没看出破绽来,看看衙役们有什么表现?(出示:“差点儿没笑出声来。”“差点儿笑出声来。”两个句子对比。)

同学们,我们的语文太奇妙了,差点儿没和差点儿意思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句子里意思却是一样的。

连朝夕相处的衙役们都没有看出来,更不用说别人了。其他人了?(十分吃惊,觉得是闻所来未闻的奇案。)

什么是“闻所未闻”?(听都没听过)

7、所以当包公再次升堂时,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1)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不会,因为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

(2)包公在这里大张旗鼓的审案,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吗? (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真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啊! 三、辨析聪明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不仅包公很聪明,使用了巧妙的智谋审案。还有一个人也算得上是聪明。(谁呢?)(小偷)他使用了什么计谋(偷天换日、瞒天过海、偷梁换柱。)

但是,我们看看最终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他用了计还是输?(仅仅是个小聪明,为了自己损害别人,最终会被人识破。)

他的小聪明跟包公的智慧比(差远了)。包公这种为了百姓伸张正义的智慧那才叫大智慧了。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1、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光》等,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2、《包公审驴》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回去后请同学试着表演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