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和疾病概论讲稿 下载本文

1. 2. 3. ?

自我介绍

课堂纪律:迟到、旷课以及上课不能接手机 病生课程安排:

病理生理学总共有60个学时——理论36课时、实验课24课时(7、8、10、11周:缺氧、水肿、心衰和休克)/理论43课时、实验课11课时(7、10周:缺氧和休克),通过复制这几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便于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 你们上学期生理学的学习,大家觉得难吗?我们病理生理课是在生理学的基础上研究患

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所以相对于别的课程比较难理解,我要求大家在每次上课前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上课:

病例分析提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找到答案。

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方法) 关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大家下去有时间看看了解一下,不要求大家掌握,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和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什么是患病机体呢?患病机体包括临床上见到的病人,还有我们通过实验复制的动物模型。所以说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基本原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一) 总论:绪论—病理生理学课程和学科发展情况;疾病概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二)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三) 各论:主要论述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常

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综合征Syndrome)。

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正常人体 患病机体 临床医学

形态结构 解剖、组胚 病理解剖学 各科疾病诊治

功能代谢 生理、生化 病理生理学 (内、外、妇、儿等)

因此,通过病生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有助于我们学习好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主干、桥梁学科,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病生、生理、病理区别:

机能代谢的变化(研究对象不同):病生(患病机体);生理 (正常机体) 患病机体的变化(研究角度不同):病生(机能代谢);病理(形态改变)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 动物实验—主要手段: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自发性和诱发性) 优点: 避免了在人身上进行实验(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饱受批评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因为他做的实验是卵子在体外受精,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卵子取出来放在体外受精,人们担心这样会因为体外条件培养出怪胎,可能破坏社会的伦理关系。最后,还是一位做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将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送了过来。起初,这些受精卵并没有像在子宫内那样

不断分裂、生长,而是始终保持着单细胞的样子。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进行了很多次实验,才培养出第一个人工胚胎。布朗的父母尝试了9年都没能怀孕成功,这对绝望的夫妻保证,自己愿意承受体外受精可能的风险。在此之前,爱德华兹进行了80多次实验,均以流产而告终。布朗太太成功怀孕了,成功生下小布朗。争议也同样扑面而来,有人批评爱德华兹,在临床应用之前,没有在黑猩猩等高等动物身上做实验); 临床不易见到的疾病可用动物复制出来;可以克服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的特点;可简化实验操作和样品收集的手段;有助于更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缺点: 结果只能作为“借鉴”而不能直接用于人体。 (二) 临床研究(临床观察和临床实验)

(三) 疾病的流行病学观察:食管癌的长期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区域性的碘缺乏有关;流病学观察发现华支睾吸虫病与广东、广西当地居民吃生鱼片有关,长期慢性的感染会导致严重的肝纤维化以及胆管癌、肝癌等。

其他研究方法包括细胞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例如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酶的空间结构和作用位点,正常机体此酶为四聚体结构,有活性,由于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以及基因突变等原因,酶变为二聚体结构从而影响酶活性位点氨基酸构象变化而失活导致疾病发生。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 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包括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 疾病的概念 稳态(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自我调节,使体内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机体的稳态出现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的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过程。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sub-health):是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亚健康处于动态变化,若采取积极 健康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亚健康向健康转化;若是忽视亚健康,不积极应对,则转为疾病。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心理性—失眠焦虑, 烦躁易怒;社会性—社会关系不稳定, 心理距离变大,孤独感 第二节 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

(一) 概念:也称致病因素,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二) 分类:

1. 生物性因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举例:在广西

收集华支睾吸虫囊蚴)。虽然现代医疗条件已经很先进,但是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特点: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肝病毒经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引起疾病(例如人对鸡瘟病毒无感受性,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性); 病原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或者其自身发生变

异(人类免疫缺陷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破坏;流感病毒可以发生变异) 2. 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外伤、骨折;温度—冻伤、烧伤、烫伤、中暑;气

压—沉箱病;电流—电击伤;电离辐射—放射伤(举例:紫外线晒伤—在海边游泳)。化学性因素: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素 。 3. 营养性因素:营养过剩—肥胖;营养不足—消瘦 4. 遗传性因素:基因突变: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例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的改变,例如21三体综合征和两性畸形;遗传易感性: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5. 先天性因素: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先天性无脑儿、唇腭裂和先心。 6. 免疫因素: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

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7. 心理因素:长期的心理悲伤、焦虑、愤怒等不但会引起抑郁症,而且会因为精神心理因

素导致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如高血压、溃疡病以及肿瘤等。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一)概念:作用于病因或/和机体,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因素。 (二)分类:

1. 身体条件: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因,但是在生活条件好、生活习惯良好、营养充足的

人群,一定量的结核杆菌不引起结核病;而在营养不良、居住恶劣、过度疲惫条件下,由于抵抗力减弱,少量结核杆菌感染即可引起结核病;

2. 自然条件:夏季炎热有利于细菌传播;小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妇女易患尿路感

染、甲亢,男子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胃癌等。 3. 社会条件:人口居住密度大,居住环境卫生差,为夏季蚊虫滋生提供条件,易于登革热、

乙脑、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如心梗的诱因为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诱因。 第三节 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二) 因果交替规律: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三)局部和整体 :局部病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整体,而机体全身功能代谢变化也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局部病变进展。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我们的进食、活动等行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调控中起主导作用,许多致病因素可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病因可直接损害神经系统而致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等;一些病因可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病,例如高血压病。

(二)体液机制:指致病因素通过改变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引起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的过程。体液因子包括激素、全身及局部的体液因子以及细胞因子。 作用方式:内分泌——体内一些特殊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化学介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