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 下载本文

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 B.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D.“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黔首、黎民都有平民百姓的意思。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后,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B.古代座次以右为尊,空着右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右以待\表示尊敬。

C.古代农民除缴纳赋税之外,可对粮食进行交易。粜米是指农民卖出粮食,籴米是指农民买进粮食。

D.封建制5刑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是笞、杖、徙、流、死。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统一称为太学生。 B.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夏祭为伏,冬祭为腊;也可以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

D.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按规定,天子面向南而坐,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时,事先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诚敬的各种活动。 B.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C.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人还很年轻。

D.服除,即脱去孝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服阕,指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C.通籍,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官门外,经核对可以进出官门。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D.从弟,一种称谓,也称堂弟。是同祖的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人。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孟子》称作\三玄\。产生于魏晋。

B.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如《游褒禅山记》中的“临川王某记”。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C.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称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地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句就用到了干支法。

D.禊:一种祭礼。古时以四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四月三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四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10.下列各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感情。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 短的叫“扑”。

D.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B.“长跪”,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府吏长跪告”;“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也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C.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为“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D.“字”是古人成年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如司马迁字子长,杜甫字子美,《师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秋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刺配沧州,这里的“刺配”指的是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

“刺”,是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

C.“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活,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乐器和装饰品。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变徵”是徵的变调,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羽,声调激越。 13.对下列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B.【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诗)为主,小学尤以书、诗为主。

C.【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D.【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者。古代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孔子字仲尼,相传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C.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与“妃”相当;“媵”,陪嫁的侍女。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1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奏表,于死后上奏。 B.三径:代指隐士住处。请缨:指投军报国。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结草:代指报恩。 C.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北岸地

区为江东。江左:长江下游以南地区。江表:长江以北地区。

D.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勾,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7.下面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欢聚。下九,指十九,每月十九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C.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8.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废帝,是后人称呼,往往指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给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以褒奖死者对国家的贡献。 19.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2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