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雨霖铃》说课稿(优质) 下载本文

《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作为本单元的这一篇课文,它正承担着这一学习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 1知识:了解作者。 2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理解《雨霖铃》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4学习鉴赏名句 ,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其中3、4是教学重点,同时4又是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

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作者柳永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 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完成目标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后文理解词的内容作准备)。 设计二个程序一个问题: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师生一起进行“接力式”的朗读课文——师读一句,生接一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力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师指导:所谓“独特”就是夸大高低、快慢和强弱,以便跟别人区别开来。

3.朗读后,说一说感受,词写了什内容?(提问学生)(上阕写实,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词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终情景交融,后人称之为“离人心上秋”。)

(四)、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写景也就是写情,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1:写景部分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留恋处兰舟催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杨柳岸晓风残月。)2:词的上阕与下阕分别抒了什么情?(离别时的悲痛 心情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前途渺茫无奈之情 离情之可悲)(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明示:离别时的悲痛心情 B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示:前途渺茫无奈之情。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D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离情比古人更深。

E杨柳岸晓风残月。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五)名句鉴赏(老师点拨,学生讨论 发言的形式) 主要程序:一个名句引导启发 两个句子练习 名句(一)“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说明: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