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三上册《唐睢不辱使命》教案 下载本文

最新整理初三上册《唐睢不辱使命》教案

《唐睢不辱使命》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授新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 傀(guī)挠(náo)

2、学生朗读第一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4、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5、讨论以下问题:

①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6、学习课文第三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思考讨论:

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③请概括第四段的段意。 写斗争的结局。 三、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