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华东师大版 下载本文

内容标准

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宋代城镇的规模、特点、著名城市(大都市开封、杭州和区域中心城市苏州、武昌)以及《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⑵了解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体育和传统节目的内容。 2、能力培养

⑴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皇城、里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⑵陈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 ⑶归纳宋代城市的规模和特点 ⑷制作《宋代衣食住行表》 ⑸描述瓦舍勾栏的概况

⑹联系课文,指出宋代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和传统节目⑺结合所在居住地,议论城市和城镇的区别,比较新老城镇的布局和市容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宋代城镇的规模和特点,加深对我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的认识。

⑵通过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

31 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学指导法、图标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宋代的城市生活呢?”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一、宋代城镇

1、指导学生识读《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了解东京城的基本轮廓,主要包括皇城、里城和外城。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内容,结合前面学过的唐朝长安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城市发展的规模如何?其代表性的城市有哪些?⑵宋代城市发

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通过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使学生在与唐朝长安城比较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宋代城镇发展的规模及其特点,认识到与唐朝的 不同和进步之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课本的材料及图 片《北宋白兔铁针商标图》和P62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局部)作进一步的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市民的衣食住行

可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制“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征表”如:

衣 食 住 行

衣料:麻布

丝织

32 棉布

主粮:北粟麦南稻米 肉类: 北羊

南猪

饮料:茶、酒 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 家具:背靠椅

高桌子 百姓:独轮车 畜力车 官宦:轿子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资料作一 下讲解,作进一步强调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 三、市民文化生活

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结合课本的图片和描述,思考并回 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宋代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⑵宋代市民主要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有哪些?

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课本图片、资料再作具体的讲解,使学 ⑶课本P53页思考题。

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小结: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并强调指出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五、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填空、单项选择题。

33 教学后记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内容标准

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

族关系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慷慨就义。元朝民族分化政策、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的基本情况。

⑵了解大都商业大都市的地位、《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 2、能力培养

⑴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谈谈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⑵如何看待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高风亮节。 ⑶分析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和后果。 ⑷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

⑸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路来海去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了解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⑵通过学习,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⑶通过了解,认识南宋以及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的抗元体现了南宋军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南宋文天祥的正

34 义性,又涉及到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和元朝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面对一系列矛盾体,面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是比较难以讲清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过程

1、结合课文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内容,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展开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发动战争的评价讨论。

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了解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1206年在濣难河大会上,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首领。蒙古族长期分裂的局面,直到13世纪初才在铁木真的统一下强大起来,这是蒙古历史上的转折点,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

⑵成吉思汗发动战争:认识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成吉思汗灭金、灭西夏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统一性质的战争,但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则对金和西夏等民族实行烧杀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蒙古兵西征,兵锋最远抵达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属于对外扩张的性质,同时,客观上加强了中西联系,马可·波罗的陆来海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⑶结合毛泽东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组织学生从“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和“用史实说明成吉思汗发动战争对内既有民族压迫的一面,又有统一全国的一面;对外既有扩张侵略的一面,又有加强中西联系的一面”来理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价。

2、针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展开讨论。 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成吉思汗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其孙忽必烈语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于1276年占领南宋临安,1279年统一中国。

⑵文天祥抗元斗争:介绍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加深学生对他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