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二、单项选择题

1、“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B ) A、培养对学生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语言信息

2、在阅读一篇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课文之后,勾画出文中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B )

A、精加工策略(SQ3R阅读法、笔记策略) B、组织策略(提纲、图形、表格) C、复述策略(原型式、创造式、检验式) D、做笔记策略

3、在个体道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的是( D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信念是品德的核心,同时情感能影响信念从而引起态度) 三、名词解释 1、程序性知识:

答:又可以称为“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熟能生巧的过程。 2、学习策略:

答:是人们有效从事学习活动的技巧、程序、规则、方法、以及调控的方式。 3、精加工策略:

答: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刻加工策略) 5、 品德:

答: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6、 道德两难法:

答:道德两难法也称“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即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进而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方案,以有效的发展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 7、SQ3R:

答:是最早的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阅读策略,是经典的精读策略。共包括浏览、提问、阅读、陈述、复习等五个步骤。 四、判断分析题

1.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是无需学习策略的。 2、精细加工需要在新的学习材料中增加新信息。

答:对,所谓的精加工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

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 3、一个没有正确道德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良好品德的。

答:对,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只有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激起强烈的道德情感,明确了行动目的,才会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4、品德是可以离开道德而独立存在的。

答:错,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依据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是离不开道德而存在的。 五、问答题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如何?

答: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2、教师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一是有意识的注意归纳所学陈述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二是注意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富有意义;三是注意对所学陈述性知识的概括提高;四是注意培养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向,形成指向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的准备状态;五是注意寻找学生原有的陈述性知识经验,形成清晰和稳定的认知结构,促使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编码具有特异性、组织合理性。 3、简述策略学习的条件。

答:策略学习的额调价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即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加工的信息本身,个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月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二是学习动机的强度。一般来说,只有当外来的策略被个体接受并用于改变他的而信息加工过程时,才能改进其活动效率。

4、简述当代大学生品德现状的特点。 (2017年已考如何形成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答:①认同社会主流道德模范,并呈多元性表现

②存在道德认识上的困惑 ③道德言行有时脱节

5、简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6、分析角色扮演的心理过程及其优缺点。

答:过程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演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 — 产生顿悟等几个阶段。

其优点在于:①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②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期望和道德要求,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道德行为模式③对于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人的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缺点在于:①理论基础相互矛盾 ②研究对象的普片适应性值得怀疑 ③麦克菲尔关于关于青少年时期是

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

7、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论述怎样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答: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前提,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认识才是关键。

第九讲、学习动机

一、填空题

1、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它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 2、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动力,它们分别是: 认知内驱力(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以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满足) 附属内驱力 (获得赞许和认可)

3、大学生自主学习是为了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是:认知内驱力 的表现。 4、有些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取得名次或等次,这是:自我提高 的表现。 5、大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努力学习,这是:附属内驱力 的表现。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为(B)时,学习效果最好。 A、弱 B、中等 C、较强 D、强 2、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划分,学习动机可分为(C)。 A、正确的或者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底下的学习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B、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3、一般而言,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B)。 A、惩罚 B、表扬和奖励、 C批评和指责 D、失败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认知内驱力: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

(更具体的说:认知内驱力就是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者推测的过程。

5、习得无助感: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同时又总是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这种心理状态叫做:“习得无助感”。

四、判断分析题:

1、有一位语文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不轻易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总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严师能带出高徒吗?

答:错;我觉得谁然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也是成功的导向,促进学生成功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适时的赞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时成功便是成功之母了。一味的过度批评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这样就事得其反了。(而且成功是:学生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任务上的成功。)

2、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

答:对;这是需要层次里“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得到承认,希望得到亲友的爱,老师的赞美和期待会给学生以亲切感、归属感和自尊感。 五、问答题:

1、简述动机、需要、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需要产生动机,人有了需要,就会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这个需要的愿望和意念,即动机。而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

2、简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的关系。 3、简要概述你对耶斯基一多德森定律的理解。

4、作为教师,你如何看待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

5、什么是归因理论模型?如何利用这一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 6、试论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案例分析题:

1、请运动本章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吵了。 2、作为一名教师,从这个案例中你的得到什么启发?

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

一、天空题:

1、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分别是师生互动中静态和动态的两个维度。

2、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情感三忌:冷漠无情、傲慢与粗暴、偏爱。

3、心理学家基于对交往中信息传达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公式: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 = 7%语言 + 38%声音+ 55%体态语 4、教师领导的类型有: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 和 民主型 5、在交流时,信息发出者对信息表述的清晰程度、全面程度 和 信息传递的时间和形式都会影响交往的质量。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的本质是(A)

A、交往 B、师生交往 C、师生交流 D、知识 2、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学生 B、学生与教师 C、教师 D、依具体情况而定

3、时常表扬学生并且关心学生,口头禅是“我喜欢这样做”或者“你们能给我这样做吗?”,这样的教师属于(B)。

A、强硬专断型 B、仁慈专断型 C、放任自流型 D、民主型 三、名词解释:

1、师生交往:是指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

2、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与师生关系分别是师生互动中动态和静态的两个维度,一定的交往会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而现有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下一步的师生交往。 四、判断分析:

1、没有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

答:对;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就高校教师 ,师生交往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 2、情感对于教学过程有制约和强化作用。

答:对;因为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里联系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情感对于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强化作用。(P189) 五、问答题:

1、简述师生交往的特点。 答:①它是人文追求的过程

②也是精神相遇的过程 ③它还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2、阐述消极的师生交往各类型的表现和结果。

答:紧张型师生交往主要表现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对待学生,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对教师心怀不满,行为多抗拒或不合作;结果为: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压抑,学生厌学逃课等。

冷漠型师生交往主要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只管教,不管学,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学生对教师则不亲、不热、不很,敬而远之,结果为: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师生关系冷漠。

庸俗性的师生交往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过分迁就,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拉拉扯扯、吃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