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王爷信仰源流考-2019年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闽台王爷信仰源流考

“王爷信仰”是闽南和台湾最为独特的习俗。王爷信仰在闽、台地区十分普遍,并且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台湾,设庙祀神最多的是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居第二位的就是“王爷”。王爷是地方性、乡土性的神,通过探求王爷信仰的源流,可以看出闽台文化和民间信仰双向互动交流的图景,王爷信仰的传播与反向传播的互动,彰显出了闽台文化同源一体的关系。

王爷与郑成功的关系

闽台民间十分流行的王爷信仰,学者认为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学者连横认为王爷是台湾民众对郑成功的崇祀,因在清朝高压政策下不敢公开祭祀,故仿花蕊夫人假借梓潼以祀故君之法,暗中祭祀郑成功。连横《台湾通史》中说道:呜乎!是果何神,而令台人之崇祀至于此极耶?顾吾闻之故老,延于郡王入台后,辟土田,兴教养,存明朔,抗满人,精忠大义,震曜古今。及亡,民间建庙从祀,而时已归清,语多避忌,故闪烁其辞,而以“王爷”称,比如花蕊夫人之祀其故君,而假为梓潼之神也。亡国之痛,可以见矣!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灭,而王开府东都,礼乐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爷之庙,皆曰“代天府”,而尊之为“大人”,为“千岁”,未敢昌言也。

台湾蔡相辉先生在《台湾的王爷与妈祖》一书中说道:“可

知明郑时代台湾王爷祀之概略情形,即民间或政府基于崇功报德之心理,于郑成功逝世后建庙祀之,其庙称将军庙。至郑经逝世后,郑克拜表请谥成功为武王、经为文王,两王合葬,合祀两人之庙,遂称二王庙……不旋踵郑克逝世,因克生前未袭王爵,而民间均欲称其为太子,故其庙称为太子庙,合祀成功祖孙三人之庙,则称大人庙或三老爷庙……而三位老爷之脸色,深褐色者为郑成功,赤红色者为郑经,白色者为郑克,亦符合三人之生前活动背景。”台湾所祀王爷主要分别为池王爷、朱王爷、李王爷,神态各异。池王爷浓眉大眼,深棕肤色;朱王爷脸色红润;李王爷年轻英武。池朱王爷留有长须,李王爷则无,故而根据神像判断,池王爷乃郑成功化身,朱王爷是郑经之化身,李王爷乃郑克化身。

有学者反对蔡相辉先生的看法,指出:作为瘟神崇拜的王爷信仰,在郑成功逝世以前就已经存在,这从有些王爷庙的庙志和台湾方志中可以找到证据。但此说影响不大。

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很得台湾民心,但他始终坚持抗清的立场,在清廷统一台湾后,百姓祭祀郑成功尚未得到官方认可,而明郑遗民起兵反抗清朝的事例也较多,清廷知道郑氏在台湾影响巨大,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下令将郑氏祖孙坟墓迁回原籍福建南安。台湾百姓无力阻挠此举,只有以隆重牲礼祭祀,并有多人驾小船随郑氏灵柩入海。其后,为缅怀郑氏乃造王船,设王爷像祭祀后送之入海,逐渐形成习俗。

官方与民间的互动:王爷的转变

王爷作为民间的神灵,在考察王爷演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官方权威与民间力量之间的互动。在此也可看到官方权威与民间力量的冲突与妥协。

康熙四十年以前,郑氏子孙三代陵墓俱在台湾,百姓不必专门建庙。郑氏坟迁回大陆,台湾人民纷纷建庙祭祀,王爷信仰在台湾以十分迅速的速度发展起来。对于台湾之民间信仰,清政府有相当程度之管制,如不符合政府祀典原则者,不易存在。郑成功坚持反清立场,民间祭祀有所顾忌。据介绍:清末,欧美和日本列强不断骚扰台湾沿海,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宝祯到台湾处理外患之事。沈宝祯认为,承认台湾人民崇拜郑成功的合法性,有利于鼓励台湾抗击侵略。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上书清廷,要求准予建祠,并予追谥。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准奏,敕建郑成功专祠,并列为官方祭典,封为“平郡王”,追谥“忠节”。

那么,在此之前,碍于清廷高压,民间祭祀不能公开,有些庙甚至不能生存,而民间对郑成功的祭祀活动又不肯中断,于是有所变通。

一是“郑”改为“池”。因闽南泉州府之腔调,“郑”与“池”两字音同而韵异,“池”为“郑”之假借。如将池王爷三字连念,音韵与郑王爷三字相似,但其他州府人士却无法体会此一奥妙,更可轻易欺骗不懂闽南语的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