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的奴隶。她把自己前半身遭受的不幸与抑转化为对子女幸福的毁灭,展示了人性扭曲的最可怕的一面,颠覆了传统母亲的慈爱形象。七巧的人性被物欲情欲一步步被践踏、受戕害,最终灭绝。

(3)理解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 作家不仅善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

作、衣着装饰的细节等传统小说笔法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的心理。运用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贯穿全篇的月亮,渲染了苍凉的色调。

(4)理解本篇的结构特点。

? 从时间上大跨度地写了七巧的一生,

以七巧的经历、情感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在散漫的篇幅中展现人物心理扭曲的一生。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另外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更清晰。

12. 孙犁《荷花淀》【1913-2002】[1945.5] (1)长篇《风云初记》 (2)简析本篇的思想。

? 小说反映了抗战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

生活,描写了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成长经历,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深明大义和思想进步的美好心灵和情操。

(3)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成长过程,由最初支持和挂念出外抗日的丈夫们,继而在荷花淀里亲见了丈夫们成功伏击了日本鬼子的战斗场面,到最后自觉组织队伍在荷花淀里抗日作战。表现了她们深明大义、思想进步的美好心灵和情操。

(4)分析本篇的艺术特色。

? 构思自然精巧。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

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贯穿的是

日常生活片段,似断实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好的人物心灵融为一体,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语言生动浅显,明快干净,且耐人寻味。

13. 郭沫若《凤凰涅槃》【1892-1978】[1920/28] (1)创造社主要发起人之一,选自《女神》。“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

(2)分析诗篇所表现的爱国激情、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 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

发的。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 诗篇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

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呼唤民主、科学,大胆创新的个性解放精神。诗歌充满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那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群魔跳梁着的地狱”。为了寻求新生,凤凰集香木自焚。焚烧了旧我,获得了“净朗”、“华美”、“自由”的再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新生的积极创造精神。诗人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

(3)分析凤凰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凤凰”是大胆否定旧我、旧世界,

向往新生、新社会的积极进取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诗人的自我抒情,是诗人充满五四时代精神的个性和人格力量的再现。象征着觉醒了的中华民族和渴望新生的祖国。

(4)分析诗篇的浪漫主义特色。

? 诗篇想象瑰丽,色彩鲜明,显示一种

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以凤凰自焚再生的故事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

(5)理解诗篇所表现的泛神论色彩。

? 郭沫若以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在诗歌中,诗人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表现了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6)理解本诗的自由体形式及其意义。 ? 在诗歌形式上彻底打破了旧格律诗的套路,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达酣畅,节奏明快,做到形式上的自由奔放。

14. 闻一多《死水》【1899-1946】[1926.4] (1)诗集《红烛》《死水》

(2)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理解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 ? 闻一多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

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3)分析本诗所表现的对祖国极度失望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诗人没有直接对现实社会作出悲愤而绝望的描绘与痛斥,而是以死水来象征中国的黑暗现实,从而将主观情绪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进一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 ”。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 《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

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美好的设想,在看到了中国的真实景象时所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突。这种情感的巨大反差,使诗人痛苦、失望,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悲愤难抑的失望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痛切、深沉。

(4)分析本诗的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

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

(5)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 音乐美。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

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 绘画美。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

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

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 建筑美。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

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 复,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营造了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16. 徐志摩《再别康桥》【1896-1931】[1928] (1)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2)理解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分析本诗抒发的对康桥眷恋、惜别和哀伤的情怀。

15. 戴望舒《雨巷》【1905-1950】[1928.8] (1)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2)联系创作背景,分析诗篇中“我”的形象,及诗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中“我”是诗人孤独伤感的自我形

象。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的细雨中,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寄寓着失望、迷茫、孤寂、痛苦和渺茫希冀的复杂情怀。

(3)分析本诗以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 诗歌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用朦胧的

意象来抒情。诗中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烘托出 “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4)理解本诗的音乐性特点。

? 本诗的音乐性强,音节优美,韵脚铿锵。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

? 诗人曾在这里留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世

界观。故地重游,景物依旧而理想破灭,让人生出无限哀愁、惆怅的情怀。在诗作中,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直接抒情对象,把自己昔日美好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哀痛、惋惜的心情得以充分的坦露。在诗人心中,康桥早已化成旧日情思的象征。诗人的美好理想是在康桥确立的,而这种理想与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格格不入,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他只能无奈地以缠绵凄婉地笔调,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情感。情意愈浓,笔下就愈来得潇洒,对康桥的惜别之情,被诗人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令人感悟到所谓“潇洒”其实是一种悠远而又浓烈的梦幻般的惆怅。 ? 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从美国到剑桥留学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康桥理想”。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

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

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3)分析本诗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康河美景和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 诗人以具体生动的形象“金柳”、“波

光”、“青荇”、“星辉”勾勒出充满魅力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将情感完全融解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那河畔的金柳”,象“夕阳中的新娘”那么美丽、温柔而灿烂,“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是诗人精神依恋之故乡!康桥自然景物人情化了,诗人主观感情自然化了,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在耐人寻味的意境中,表露了诗人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4)理解本诗首尾两节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绪。

? 诗的首尾两节遥相照应,音乐的旋律

和节奏基本相同,保持了全诗音乐旋律的完整性。然而,在诗句上却换了几个词:“轻轻的”换成了“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换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就在原来轻柔的的感情里,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色彩。

(5)理解本诗作为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 ? 在艺术形式上,徐志摩实践着闻一多

所倡导的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再别康桥》便体现了作为现代格律诗的一些特点:诗行整齐,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和动态美。全诗七节,每节四行,

大体上每行三顿,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柔美悦耳,首尾两节意象重叠,营造起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行排列上,讲究建筑的美,每节四句,每句字数相当接近,诗行的排列有规律地参差错落,“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诗歌词汇丰富,语言华丽,诗中康桥美景更具有绘画美的特点。

17.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1910-1996】[1933.1.14]

(1)诗集《大堰河》、长诗《向太阳》 (2)分析诗篇的思想感情。

?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

长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大堰河的一生是艰辛痛苦的,但她总是含着笑不停地操劳着,这就是诗人为大堰河建造的永久的塑像,也是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因此,这是一首呈献给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赞美诗”,也是一首“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3)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 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

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淳朴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养育人类的母亲。意义:诗人通过大堰河和他一家的悲惨命运,深切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他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愤怒地诅咒旧世界,同时勇敢地宣告和自己的阶级的决裂,唱出了一曲叛逆之歌,完成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诗作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心地善良的普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大堰河。她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