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骨 下载本文

嵇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少说也有两千多年,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无外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我最欣赏、最喜欢的还数魏晋。可以说,魏晋是自然选学的开始、是自然玄学的鼻祖。是诗词歌赋的新开端。魏晋有许多名士,有许多英雄,他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而我最欣赏、最喜欢的还是嵇康,无关乎他的美貌,而是他的气节,他的文采,他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曹魏时著

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 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善文,工于诗,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被袁宏称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代造就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文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倘徉在山水之间,用手中的笔,手中的琴,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的心志。而七贤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嵇康,他崇尚自然,具有清高脱俗、慷慨任气的人格美,因而成为“竹林七贤”领袖之一。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所谓“任自然”就是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由伸展,而将伦理纲常放在一个从属的位置上。

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晋书》记载“康将刑于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嵇康喜好山水,隐居山林,他的一生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嵇康不但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音乐家。作为文学家,他用激越的文章、优美的诗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作为音乐家,他善弹琴理弦,用清越的琴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性格,不仅

通过古琴音乐酣畅抒发,同时也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古琴和文学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了嵇康抒发心志、歌颂自然的良弓利器。 在“道法自然”的哲学启迪下,嵇康将“比、兴”手法的自然美升华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是在返回大自然的表象中,追求一种神往的自然美,它和“比、兴”手法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崇尚自然的人生观。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生活,是嵇康受老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生哲学,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古琴音乐中的自然美,均为嵇康人生哲学在文学领域和音乐领域中的反映。

二、文章“师心遣论”,尽显率真性情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头脑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作家个性的影响。嵇康的文章,独具特色,在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前人说“叔夜衷怀既然,文笔亦尔,迳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含吐之致,故知诗诚关性情,婞直之人,心不能为婉转之调审矣”,但更重要的是“嵇康人品胸次高,自然流出”。胸次高,就是能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俯视现实。他反对虚伪的儒家礼教,公然声称:“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他要揭穿司马氏以“孝”治天下之名,行阴谋篡权之实、玩弄权术的把戏,就公开打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大旗。鲁迅先生曾评论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在一千八百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在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最能代表他个性的是信中提出的“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必不堪者七”是说做了官会令自己有“七个不能忍受”,简洁地说,他自身的“七个不能忍受”为:一是睡惯了懒觉,忍不得别人叫其早起;二是习惯了独自弹琴垂钓,忍不得身边站个士兵来侍侯;三是习惯了破衣满身虱,忍不得官服的冠冕堂皇;四是不喜书信写字,忍不得为官后的文书信件往来;五是单人独处惯了,忍不得进入官场后婚丧嫁娶事的折腾;六是生性不愿交往,忍不得为官后的种种交际和应酬;七是清净惯了,忍不得官场上的杂乱事务。“甚不可者二”是说任官后他会使别人有“两个不能忍受”,分别为:一是他轻视周礼、蔑视儒学,会令官场不能忍受;二是他心性耿直、遇事则发,会令周围人不能忍受。“七不堪”之论以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赤裸裸的反礼教言论简直就是直插司马氏心窝的利剑。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这和曹操杀孔融是一样的。”与此来看,在这封旁征博引,言词犀利的信面前,生气的不是山涛,而是拉拢不成反遭辱的司马昭了。

嵇康的“师心遣论”,不单单表现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天下奇文中,同时也表现在《管蔡论》、《与吕长悌绝交书》、《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文章中。读嵇康的文章,于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个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士人。

三、诗歌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简约

嵇康的诗今存五十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

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诗人用他“清远”的诗笔,或歌颂高山流水般高尚的友谊,或描写目送归鸿的优雅场景,或梦寐朝游高原、夕宿兰渚的生活。综观魏晋文坛,自曹操以后,能继承《诗经》创作传统的诗人首推嵇康。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嵇康等的四言诗特点是“文约意广”。 大自然生机勃勃,山川河野之间蕴藏着真意。大自然中的山水是客观的,但在中国人眼里,山水又非纯天然,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包含极多的人文内涵。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都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成了他们表现自己人生观的形式。在嵇康的眼里,诗歌、琴弦都是可以用来表现客观生活的,都是表现自然的形式。

由于不满时政,文人们避隐山林,对自然美的鉴赏力得到提高,于是寻奇揽胜成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山水对人的美感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情性修养意义,而且在礼法专制社会中,还具有反抗世俗,坚持独立人格的意义。嵇康等文人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中获得了独立,追求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可见,嵇康对山水的理解与领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陶冶情性价值观,而与更深远的审美人生意义相联系,以自然来抗拒世俗。

纵观嵇康的诗歌,飞鸟、游鱼、树木、微风都是优游自在的,都能让诗人感觉到美。例如《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中就有“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一》中有“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而《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二》就好像是一幅春意图,作者描写了自己“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的情景,有轻车,有长林,有茂盛的春木,有垂阴的绿叶,有习习的谷风,真是一幅惬意的春日出游图!而《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三》中的“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群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也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构成了具有深远内涵的诗歌意境。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嵇康的诗歌既得屈原之缠绵悱恻,又有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超旷空灵,才能无迹可寻;无迹可寻,便是自然简约、天人合一。 四、琴乐宁静致远,深得平和之妙

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嵇康、白居易、苏轼等都以弹琴吟诗著称。古琴音乐神圣高雅,坦荡飘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琴,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古琴的琴体各部位象征着天、地、气、八风、五行、四气等,体现着自然美。 嵇康改变了一直以来传承的儒家古琴作用观,让古琴成为了体验个性情感的良弓利器。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古琴至魏晋南北朝则融入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开展出古琴的艺术风格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