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C+CE+EG+GI=7计算出AM和AI的值;根据等腰三角2.再根据勾股定理,
GI形的性质得出角相等,从而证明AC∥GQ,则△IAC∽△IQG,故QIAI=CI,可计
算出QI=43.
A D F H
Q
B M C E G I 【解答】解:过点A作AM⊥BC.
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 MC=12BC=2.
∴MI=MC+CE+EG+GI=72.
215在Rt△AMC中,AM2=AC2-MC2= 22-(1)=4. 22AI=
AM2?MI=
2154?(7)=4. 2易证AC∥GQ,则△IAC∽△IQG
GI∴QIAI=CI 1即QI4=3
∴QI=43.
故答案为:43.
三、解答题(共78分)
?115. (满分5分)解不等式x2≥3(x-1)-4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分析】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把x的系数化为1即可.
【解答】解:去分母,得 x+1≥6(x-1)-8 …………………………….2分 去括号,得x+1≥6x-14 ……………………………….3分 ∴-5x≥-15x …………………………………………….4分
∴x≤3. ………………………………………………….5分
16. (满分6分)在红城中学举行的“我爱祖国”征文活动中,七年级和八年级共收到征文118篇,且七年级收到的征文篇数是八年级收到的征文篇数的一半还少2篇,求七年级收到的征文有多少篇? 【考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根据“七年级收到的征文篇数是八年级收到的征文篇数的一半还少2篇” 设八年级收到的征文有x篇,则七年级收到的征文有(x-2)篇;根据“七年级和八年级共收到征文118篇”列方程,解出方程即可.
【解答】解:设八年级收到的征文有x篇,则七年级收到的征文有(x-2)篇,依题意知
(x-2)+x=118. …………………………………………….3分 解得 x=80. ………………………………………………4分 则118-80=38. ……………………………………………5分 答:七年级收到的征文有38篇. …………………………6分
17. (满分7分)如图,在 ABCD中,E,F分别为边AD,BC的中点,对角线AC分别交BE,DF于点G,H. 求证:AG=CH
A E D G
H
B F C
(第17题)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要证明边相等,考虑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根据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得出AE=DE=AD,CF=BF=BC;运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BED=∠DFB,再运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到∠AEG=∠DFC;最后运用ASA证明△AGE≌△CHF,从而证得AG=CH.
【解答】证明:∵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AE=DE=AD,CF=BF=BC. ………………………………….1分 又∵AD∥BC,且AD=BC. ∴ DE∥BF,且DE=BF.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BED=∠DFB.
∴∠AEG=∠DFC. ………………………………………………5分 又∵AD∥BC, ∴∠EAG=∠FCH. 在△AGE和△CHF中
∠AEG=∠DFC AE=CF
∠EAG=∠FCH ∴△AGE≌△CHF. ∴AG=CH
18. (满分6分)小明、小林是三河中学九年级的同班同学。在四月份举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他俩都被同一所高中提前录取,并被编入A,B,C三个班,他俩希望能两次成为同班同学。
(1)请你用画树状图法或列举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2)求两人两次成为同班同学的概率。 【考点】列举法与树状图法,概率.
【分析】(1)利用画树状图法或列举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注意不重不漏的表示出所有结果;
(2)由(1)知,两人分到同一个班的可能情形有AA,BB,CC三种,除以总
的情况(9种)即可求出两人两次成为同班同学的概率.
【解答】解:(1)小明 A B C
小林 A B C A B C A B C
………………………………………………………3分
(2)其中两人分到同一个班的可能情形有AA,BB,CC三种
3 ∴P=9=13. ………………………………………………………6分
19. (满分8分) 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P是BA延长线上一点,PC是⊙O的切线,切点为C. 过点B作BD⊥PC交PC的延长线于点D,连接BC. 求证: (1)∠PBC =∠CBD;
(2)BC2=AB·BD D C
P A O B
(第19题)
【考点】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接OC,运用切线的性质,可得出∠OCD=90°,从而证明OC∥BD,得到∠CBD=∠OCB,再根据半径相等得出∠OCB=∠PBC,等量代换得到∠PBC =∠CBD.
(2)连接AC. 要得到BC2=AB·BD,需证明△ABC∽△CBD,故从证
明∠ACB=∠BDC,∠PBC=∠CBD入手.
【解答】证明:(1)连接OC, ∵PC是⊙O的切线,
∴∠OCD=90°. ……………………………………………1分
又∵BD⊥PC
∴∠BDP=90° ∴OC∥BD.
∴∠CBD=∠OCB. ∴OB=OC .
∴∠OCB=∠PBC.
∴∠PBC=∠CBD. ………………………………………..4分
D C
P A O B
(2)连接AC.
∵AB是直径,
∴∠BDP=90°. 又∵∠BDC=90°, ∴∠ACB=∠BDC. ∵∠PBC=∠CBD,
∴△ABC∽△CBD. ……………………………………6分
BCAB∴BC=BD.
∴BC2=AB·BD. ………………………….……………8分
D C
P A O B
20. (满分8分)望江中学为了了解学生平均每天“诵读经典”的时间,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并将调查统计的结果分为:每天诵读时间t≤20分钟的学生记为A类,20分钟<t≤40分钟的学生记为B类,40分钟<t≤60分钟的学生记为C类,t>60分钟的学生记为D类四种,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m=__________%, n=________%,这次共抽查了_______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 (2)请补全上面的条形图;
(3)如果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C类学生约有多少人? 【考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
【分析】(1)根据B类的人数和百分比即可得到这次共抽查的学生总人数,进而可求出m、n的值;
(2)根据(1)的结果在条形图中补全统计图即可;
(3)用1200乘以C类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即可C类学生人数.
【解答】解:(1)20÷40%=50(人),
13÷50=26%, ∴m=26%; ∴7÷50=14%, ∴n=14%;
故空中依次填写26,14,50; ……………………3分
(2)补图;………………………………………………….5分
(3)1200×20%=240(人).
答:该校C类学生约有240人. …………………………..……6分
21. (满分8分)如图,已知点A(1, a)是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像上一点,直线
31y= -12x+2与反比例函数y= -x的图像在第四象限的交点为B.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动点P(x, o)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PA与线段PB之差达到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
(第21题)
【考点】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最值问题.
【分析】(1)因为点A(1, a)是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像上一点,把A(1, a)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