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
(1)结构严密完整,数字运用具有神秘意义和象征性,与宗教思想有密切联系,显然是中世纪文学的特征。
(2)构思与描写,也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方法:
(1)虽是宇宙三界的虚设框架,但其中材料多半来自现实生活,具体生动。 (2)善于写出现实性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且注重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把虚构的未来世界写得真实而具体。 (3)继承荷马、维吉尔生动贴切的比喻艺术。
(4)运用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借鉴民歌形式写成。具有民族特色,这正是它作为近代文学先声的重要特征。 6、分析《十日谈》的思想价值
第一、尖锐地批判了教会的腐败堕落。
(1)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薄伽丘不止于对僧侣们的恶行劣迹加以嘲讽,而是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 (3)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
第二、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
第四、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谈》里也得到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
《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出色的艺术概括力,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7、分析堂·吉诃德的形象。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
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13
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但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
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 8、分析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个性
从艺术上看,莎士比亚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英雄的高贵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出身上,他们都属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人物,而且体现在他们的品性上,他们大都具有正面的特质,伟大的性格,是社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他们却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甚至毁灭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异乎寻常;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普遍的性质,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因而特别动人心魄,发人深省。其次,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这就体现出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奥瑟罗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在爱与恨之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灵魂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暴。麦克白由于野心和权势的诱惑,走上了弑君犯罪的邪途,因而在谋杀邓肯之前,充满了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事后又充满了无穷的悔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烦扰,剥夺了他的一切欢娱,甚至使他感到人生的毫无意义。第三,就艺术风格而言,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得以升华。《麦克白》中“看门人”一场,还有《哈姆莱特》中“墓园”一场,便是最鲜明的例证。第四,在表现手段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最后,意象的充分运用,则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语言上的最大特色。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意象不仅是大量的、成群的,而且在每一剧中,均有一个、乃至几个主导意象,而这,则直接关系到作品主题的表达。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光”的意象,《哈姆莱特》中的“疾病”的意象,《麦克白》中的“黑暗”、“鲜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们具体形象,含蕴深远,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家的意念与思绪。
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个性,体现出了他的戏剧天才,同时也是他对世界戏剧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8、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期间, 他曾是个怀抱乐观理想的“快乐王子”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在复仇行动中迟疑犹豫,是谓 “延宕
14
的王子”。最后他与敌人玉石俱焚,虽然报了父仇,但并没有最终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
文史学界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分析,焦点集中在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犹豫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有了“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说。 9、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上: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三、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10、分析达尔杜弗的人物形象。
达尔杜弗是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伪君子》中的中心人物。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他身为教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得极为虔诚,宣称整日不离《圣经》,以此骗取了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的信任。其实虔诚只是他的外衣,他暗中觊觎着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口头上他宣扬“苦行主义”,不离教鞭和苦行衣,但一顿饭他却能吃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养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他当众把募来的钱施舍给穷人,忏悔不该弄死一只跳蚤,似乎仁慈善良,骨子里却凶狠歹毒,事情败露后欲置恩人于死地。他假惺惺地表示不能看妇女袒胸露臂的装束,其实却是一个好色之徒,公然说:“私下里犯罪不叫犯罪”,“如果只有上天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一障碍,在我并不费事。”在他第一次被揭露时,他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一钱不值,从而骗取了奥尔贡的信任,他巧言令色,随机应变,其程度无以复加。这个形象的成功使得“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11、《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一、现存最伟大最好的开场,笔墨简练, 二、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结合。
12、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一部有别于以往爱情小说的作品?
一、首先是因为它的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爱情理想的悲歌。
二、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小说中不曾有过的。 三、对大自然的赞颂是小说的又一重大特点。
四、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 13、《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15
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浮士德》也反映出了此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14、分析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象征。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从道德和论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因此,也可以说,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是一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也是歌德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探索又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因为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浮士德虽然厌恶那些已有生活,不断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浮士德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追求者的有限能力与终极善不可穷尽性之间矛盾的悲剧。同时,也表明着此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当时歌德还不能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得出科学的结论。 15、分析靡非斯特在《浮士德》中的意义
靡非斯特首先与天帝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作为至善的对立面,他与天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其次,浮士德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而靡非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的价值。他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作用。魔鬼两次打赌为的是证明人类必然堕落,可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恶”的刺激,才把浮士德推出了书斋。每当浮士德沉溺于尘世时,是靡非斯特的“恶”使他奋进。所以,浮士德的追求如果没有靡非斯特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
再次,他的恶并不等于“坏”,他本身对社会丑恶现象一针见血的讽刺和揭露,也起到了让浮士德明是非、近真理的作用。
这样,歌德笔下的靡非斯特正如黑格尔哲学观念中的“恶”一样,是历史发展的运动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16、分析拜伦诗体小说《唐璜》的思想
一、对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进行讽刺
1.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揭示出时代特征: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 2.讽刺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