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屯田制简析
摘 要
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运用军事手段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管理制度最严格、最见成效的就是曹魏实行的屯田制,曹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历史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特殊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体现了效益与效率的结合,对曹魏政权的军事政治格局以及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屯田制实行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其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对屯田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屯田制 曹魏政权 三国
引 言
建安元年,曹操采用枣、韩浩等人的建议,“始兴屯田”,至晋武帝泰始二年废农官,曹伟屯田制即宣告结束,期前后历时70余年,却对曹魏政权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因承两汉的边疆屯田而创行并大规模推广的曹魏屯田,使得曹魏集团的实力大增并且很好的解决了那个动荡时代所产生的流民问题和军事上所需要的粮草基础,这项制度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制度而更可以说是一项军事经济政策,那么,如此特殊的政策其实行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都是值得探讨分析的。
一 屯田制实行的社会背景
(一)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和严重的流民问题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彻底瓦解了封建政权的统治,乘隙而起的军阀战争使得整个社会处于难以挽救的危机中,“九州云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不可胜数”,耕田抛荒,名不聊生结构试着战争纷乱年代里的显赫图景。人民直接死于战争的情况不计其数,劳动力被招募入军队中大都战死。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绍士兵七万余人。陶谦和曹操作战时,“谦兵败走,死者数万”。董卓西迁长安时,“尽徙洛阳人数十万于长安,步疾驱蹙,更相蹈籍,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此外,还有大规模疾疫也使得人民深受天灾人祸之苦。据统计,经过汉末三国到西晋,全国人口减少了,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33,可见人民过的什么日子,死的死,剩下的,也是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大部分农民家破人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农民的流徙造成了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即流民问题,能否是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也是统治阶级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萧条的社会经济和匮乏的粮食供应
黄巾大起义镇压下去之后,继而就是董卓之乱和封建军阀割据的格局,洛阳、长安和中原各地损失非常严重,满目疮痍,洛阳在董卓西迁时,被烧掠一空,长安在董卓死后其部下为争权混战,死者无数。这样的条件下,何来经济可言,何
来农业生产而言,由于当时缺乏粮食,各军事集团往往寇略以自保,多有因饥饿而瓦解流离和未经战斗而无故自行败散者,袁绍军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军在江淮,甚至需要食野草昆虫来填饱肚子,可见其粮食匮乏程度,军队尚且如此,何况芸芸百姓。作为军阀之一的曹操,欲争霸天下,经略四方,但也苦于军食不足,如初平四年,曹操东征陶谦,后因军粮尽退兵,次年再次东征,又因粮食尽而撤军,可见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迫切性。 (三)曹操屯田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曹操也具备了屯田的条件,就是掌握了较多的土地、耕牛与劳动力等,史载:“今者土广人稀,中地未垦”、“民人分散,土无业主,皆为公田。”初平三年,曹操镇压了青州黄巾军,有俘虏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这样曹操有了大量的人口、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是屯田制得以推行的一个基础。另外,曹操挟天子于许昌,很大程度上他颁布的诏令得以推行有赖于天子之手,可以说他是在“代汉屯田”。
二 屯田制的推行
屯田始于建安元年,此后规模不断扩大,依其管理体系、剥削方式,生产者身份不同可分为民屯、军屯和士家屯田三种。 (一)民屯
民屯就是征发或招募农民进行屯田生产,始于建安元年的许下屯田。当时西起凉州,东至淮河南北,北至冀州,都有民屯。各州刺史郡守都在管辖地召集流民,广开屯田。从管理体系上来看,民屯不属于地方郡县管理体系,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在中央,大司农为最高长官,之下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中尉,中郎将和校尉相当于郡守,秩二千石,都尉相当于县令,秩四百石,都尉之下有屯司马,屯司马管理一屯,屯是民屯的最基层单位,每屯50人,从屯民负担上来看,主要负担是地租,当时实行定额地租制,即“计牛数谷,佃科以定”,屯田客的地租按其僦官牛的多少而定,但是后来由于其弊端的显现而被“执分田之术所取代”,以田亩的收获量为准的定率地租,它是以是否使用官牛为区别“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这种分成定率田租也就成为曹魏民屯的定制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