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下载本文

而且说起话来充满铜臭味;以阎罗为首执行因果报应法令森严的地府,却也关系网密布,贿赂公行;取经路上遇见的九个人间王国,国王也多是无道昏君。

(二)作品中的妖魔鬼怪,影射明代权臣和作恶多端的各种社会恶势力。圣婴大王向山神勒索,小妖也伸手逼讨常例;蟒怪不仅吃掉牛马猪羊鸡鹅,还活吞男女生民;如意真仙把控制的落胎泉作为生财之道,老百姓不拿红花表礼,来求水就不给,通天河的金鱼妖,每年要吃童男童女,不按时供应就给颜色看。这和明代官府对人民敲骨吸髓,巧取豪夺的现实如出一辙。许多妖魔和神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非亲即故,盘根错节,构成可内外通气,上下勾结的网络,这都如实地影射了当时的现实。

(三)通过对道教、道土的抨击,既斥责了神道的虚妄可笑,更是针对着明朝的社会现实。明世宗崇尚道教,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封为“真人”,委以高官。小说描写了许多倚仗权势,为恶作祸的道士,既揭露了道士的妖言惑众,又影射了明代皇帝信奉道教,以及“厂卫”特务统治的现实。

(四)《西游记》最大的思想价值就在于精心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形象。在前期,他闹天宫,闯龙宫,斗冥府,始终表现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逆精神。在后期,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一切妖魔,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敢。

1、孙悟空的主要特点是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学成了七十二变、一肋斗翻十万八千里的绝技之后,一闹龙宫,强取大禹治水时用过的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神铁,制成了“如意金箍棒”;二闹地府,令冥王拿出生死簿,勾掉了猴族的名字,取得了“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的权利。经龙王和冥王上告到天庭,玉帝把他招到天宫,封了个“弼马温”的官职。不久,他看穿了骗局,打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提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鲜明口号。玉帝被迫,给他的齐天大圣名号加了封;接着他又闹了西王母的蟠桃会。把天兵天将打得纷纷大败;即使二郎神拿住他,把他放进老君的八封炉,他还是蹬倒八封炉跑了出来,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天界的秩序,神佛的尊严,天界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的威仪,都发生了动摇,齐天大圣成了光彩夺目的、无人可以战胜的英雄。他永不妥协,永不屈服,;官位迷不住,天兵天将打不过,八封炉炼不化。他藐视一切权威,反叛到底。

2、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伏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了贫苦樵夫;他扇灭了火焰山的大火,不仅开通了西行道路,还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唐僧面前,哪怕自己受尽委屈折磨,对取经事业一直竭忠尽力对唐僧也始终关心爱护;对猪八戒,虽然有时不免挖苦捉弄,却是善意的。而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

3、孙悟空具有非凡的智慧才能,具有识破一切伪装的火眼金睛和清醒的头脑。他神通广大,又善于观察了解,他经常找山神土地查询当地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或变成飞虫深入魔洞,或变成妖魔亲戚,钻进妖魔肚皮,总是无往而不胜。白骨精看到孙悟空武艺高强,无法力胜,就力图从内部分化,施展离间计:先变成十八岁女子,取得猪八戒的好感,又手提食物,正合唐僧师徒的急需;继而变成八十岁的老妇人,以女儿无辜被打死的惨痛哭声牵起唐僧的慈悲;再变成白发苍苍的、失女丧妻的老公公,企图唤起唐僧师徒的同情和对无端连伤二命的孙悟空的怀疑与憎恨。唐僧不辨真伪,廉价同情,猪八戒贪吃爱色,得机就说悟空坏话。只有悟空一人是清醒的,但身蒙诬枉而又不容分说,只好当机立断地把同一白骨精所变幻的三个假象一一杀死,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51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游记》成功地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使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相结合,这是《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主要表现是:

(一)《西游记》以神魔为主要描写对象,运用大胆的想象和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神奇的天庭,晶莹的龙官、阴森的地府,神妙的花果山,取经路上五光十色的奇幻世界,各种神仙鬼怪妖魔,奇虫异兽,构成一幅幅神幻的画卷。既倾注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又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新精神;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以及某些动物的特性和谐地融化为一个艺术整体。《西游记》中的人物有两大类:神话中的人;普通人。神话人物又有神,半神半人、妖魔这三种,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的艺术形象是神话人在塑造神话人时,作者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和某些动物的习性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孙悟空身上,既有劳动人民机警智慧的优秀品质:又有神的任意变化、云里来雾里去的神通;又有猴子的机灵敏捷,腾跳好动的本性。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喝醉酒调戏仙女而被谴谪人间,又错投—厂猪胎,这就使他的来历和外形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他粗笨莽撞,贪吃好睡,大鼻子大耳朵,体现了猪的特色;他会腾云驾雾,会三十六变,力大无穷,他使用钉耙,幌—幌就可以把耙柄变成三十丈长短。又兼具神的特性:他贪图美色,自私顾家,爱耍小聪明而又经常出乖露丑,能吃亏又思占便宜,在妖我之间很有原则性。而在师兄弟间,又不时弄口舌,小嘀咕,这既得于先天禀性,又属于社会化的小私有昔的性格。他的性格被塑造得十分鲜明,憨厚单纯。在战斗中是孙悟空的帮手,在敌人面前从不妥协,他力气大,肯干脏活累活,在取经路上,——直挑着一担行李。他的缺点是怕困难,图安逸,有时偷懒,好占小便宜,禁不住外界的引诱;他有一段高老庄招亲的艳史,以至——遇困难就想散伙回高老庄去当养老姑爷;有时候爱打个小报告,在唐僧面前挤兑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他还攒私房,偷偷请银匠把银子炼成小块塞在耳朵里藏起,充分反映了小私有者的精神状态。作者肯定了他天真憨厚、作战勇敢、忠于取经事业的优点;也以夸张的手法嘲笑了他贪图安逸、好占便宜、弄巧进谗、好色恋家的缺点。这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物。作者把这些完美地融合刁:一身,赋予主要人物这样综合的特征;增强了喜剧效果。在塑造其他神话人物时,作者还是着力使其富有社会意义,如有一些妖魔,在人间迷惑君王,玩弄权柄,使得朝政混乱,国事日非,这和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妖竖擅权,佞臣祸国的罪行恶果是吻合的。在西天的灵山圣境,思想行为应该是极高的。然而阿傩、伽叶却向唐僧索取好处,唐僧拿不出人事,就取不到真经,情况反映到如来佛的耳朵里,如来佛反为他们辩护,说是以前卖经卖贱厂,将来会叫儿孙没钱用。这分明讲的是人间现实。塑造普通人,写得最多的是唐僧。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封建的知识分子,在困难面前毫无办法,显出老好人的懦弱。等到人家要把他煮熟当作长生不老的食物时,他只能闭目待嚼,而且他胆小如鼠,动不动就滚下马鞍;可是对待孙悟空,—方面离开他就寸步难行,一方面又对他百般猜疑,常常冤枉了悟空。对妖魔伪装不能辨别,一律以“慈悲为怀”。听谗言而不信忠告,往往又是很顽固的,几乎无理可喻,在悟空多次要向他申辩时,他只是念紧箍咒。

(三)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艺术风格。高妙的讽刺艺术,既诙谐有趣,又隽永有味。在比丘国,国丈要用唐僧的心肝作药引,孙悟空变成唐僧,真把肚皮削开,从里头滚出一堆心来,全是各种各样的坏心。这就是作者借题发挥,对世态的揭露和讽刺。孙悟空经常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诸魔。处

52

处显得幽默诙谐。五十——回,悟空丢了金箍棒,他飞上灵霄殿见到玉皂大帝。只是“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种无拘无束的口气,跃然纸上。把全部要求说完之后,却又文皱皱地“: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却又打个深躬道‘以闻’。’如此文雅恭谨的词语,竟出自老孙之口,前后判若两人,更显得诙谐有趣。作者常把幻想和幽默结合,借机对世俗社会加以针砭,在讽刺中又含严峻的批评。这种手法在猪八戒身上常用,猪八戒认为孙悟空拿妖精是多管闲事,正暴露他思想深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弱点;他贪财好色,弄巧成拙,爱在孙悟空背后说点朝;话;他偷吃人参果的神态,腆着大肚子,老是一幅从来也没有吃饱过的贪馋相,总在逗人发笑。唐僧的软弱无能,“慈悲为怀”而又敌我不分,作品也在讽刺中予以批判。

第四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他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当时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特务横行。他秉性耿直,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故仕途坎坷,又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晚年隐居故里。

在哲学思想上,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劳,达观禅师等)的影响,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这种对“真情”的推崇和追求,构成了他蔑视权贵、痛恨暴政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在政治思想上,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早期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有交往。在文艺思想上,他和徐渭及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站在一起,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表现在戏曲领域,就是反对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主张。总之,汤显祖的思想是进步的,因而他的作品能闪现耀目的思想光辉。

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中都有所表现。因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四部传奇都描写了梦境,但并不脱离现实,这些梦境正是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折光反映,是作家——生的经历、痛苦、愤慨和不平的倾泻。

二、《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与《西厢记》齐名。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品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但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一)《牡丹亭》的思想性

《牡丹亭》于万历二十六(1598)年写于临川。故事来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记》。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南宋初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有独生女儿杜丽娘,年已及筓,尚未许人。为了让女儿知书达理,他聘请了陈最良为塾师。在《诗经》情诗的诱惑下,她开始了青春的觉醒,又在丫头春香的引动下,游览了花园

53

的春色。大自然美丽的春光,进一步唤醒了她的春情,使她终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她因思念梦中情人而忧伤成疾,不久死去。死后其鬼魂南北漂流,寻找情人。三年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南安游学,于花园中拾到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认出是自己梦中见过的小姐,于是日夜呼唤。丽娘应声而出,与之幽会。后柳梦梅在丽娘鬼魂的授意下,掘墓求女,杜丽娘因此而复生。后二人结为夫妻,柳考中状元。但他们的婚姻未能为杜宝所承认,由皇帝出面调停才终于团圆。《牡丹亭》是继《西厢记》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剧本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趁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并歌颂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杜丽娘的思想性格

《牡丹亭》塑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辉。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光辉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她的性格核心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

(三)艺术成就

1、全剧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主人公对理想的追求上,也表现在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上。作者以梦作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构思奇特。一对陌生青年男女在梦中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牡丹亭》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的变化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发展又推进情节的发展。在性格与情节的互相推进中,逐步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随着情节的发展,杜丽娘逐渐改变了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成为一个叛逆者。二是细腻的心理刻划。《牡丹亭》虽突出了“情”与“理”的斗争,但直接描写正反人物冲突的场面并不多,作者往往把两种势力的矛盾转化为主要人物杜丽娘的内心矛盾,用大量笔墨和多种方法,去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惊梦》一出是杜丽娘从大家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迈出的第一步,它展示了杜丽娘思想情绪的发展过程,线索极其清晰自然。游园前,她流露的是名门闺秀的矜持和自我欣赏,但也透露出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的不满。接着,置身大自然美好春光之中,她先是惊奇,然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流露出年华虚度的伤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不正是她美丽青春的象征么?而那全无“赏心乐事”的“断井颓垣”,不正是她幽禁般不自由的深闺生涯的写照么?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良辰美景虚度,赏心乐事乌有,她能不满腹哀怨、春情难遣么?她苦闷彷徨,心旌摇动,只好自惜“颜色如花”,“命如一叶”,喊出了“这衷怀何处言”的痛苦心声。最后,梦中与柳梦梅热烈幽欢,“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梦幻中的幸福,正是她在精神世界上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背叛。所以说,《惊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杜丽娘这个名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而充满她内心的,也正是“情”与“理”的矛盾斗争。

3、《牡丹亭》曲辞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韵味。无论刻划人物,描写景致,点染气氛,都优美动人,美不胜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好诗应是“诵之行云流水,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牡

54

丹亭》的曲辞似之。《惊梦》一出,尤为脍炙人口。宾白饶有机趣,骈俪句式减少,个性化语言增多。

第五章 明代诗文

明代的诗文创作应当说是非常繁荣的,但成就却并不突出,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太大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前人的模仿。模仿可以说就是明代诗文的最大特点。

从它的发展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指的是洪武至成化时期。一方面,在政治高压下,作家的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的自然表现在消亡;另一方面,为封建统治利益服务的文学范式正在形成,一度被抛弃的“文道合一”的主张又重新占了上风,以道德说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而在艺术上平庸虚假的作品,成为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诗人和散文家是高启、宋濂和台阁体诗人等。中期,约从弘治至隆庆一段时期。其特点是,文学逐渐摆脱官方政治的束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文学独立,反对文学成为理学的附庸;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载道或政教的工具,同时强调真情。复古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诗文创作的主流。前后七子、唐宋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后期,自万历以后,出现了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人的真实情感的思潮,诗文受此影响,产生了一批表现自我的作品。代表作家是公安派、竟陵派。

一、 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论文有文以明道和辅政翼教的主张。将文看成载道的工具,宣传伦理道德的手段。这实际上反映了朱元璋的意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宋濂的散文多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内容虽无多可取,然文章写得自然流畅,笔力雄健,能熔铸经史,而又不见斧凿。由于宋濂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故其文风,醇正有余,恣肆不足。《明史》评之为“醇深演迤”。他的一些作品写出了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如《秦士录》、《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等,均刻画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宋濂的散文既恪守当时的道德规范,又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以成为明初散文的典范。 (二)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为开国功臣之一。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他的诗文都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为文主张,也在于“明道”,讲求“体格严正”。和宋濂同样,也是继承了元代文章的传统。《卖柑者言》、《郁离子》等寓言体散文是其传世名作,揭露时弊,多所讽喻。他的神话长诗《二鬼》,为世所称。诗中二鬼用来比喻他自己和宋濂,诗的内容是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夸张他们要在动乱中重建儒家秩序的幻想,也表现了他们受朱元璋牢笼豢养,抱负无法充分施展的苦闷。

(三)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是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如他的《明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