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九江市中考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下载本文

2009年九江市中考地理试卷分析报告

九江市教研室 程 红

2009年我市中考地理、生物两科仍然实行合卷考试,总分70分,其中地理、生物各占35分。中考结束后,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考阅卷质量,我市首次实行全市统一网上阅卷,阅卷结束,市教研室组织部分地理阅卷教师对本次中考地理试卷及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命题思想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09年中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运用、探究、实践能力。试题注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及注重考查与高中接轨的核心知识。

二、试卷概况 1、试卷评价

2009年中考地理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地理知识考核范围,选择了最基础的和重要的地理知识作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体现了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及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和人文性特征,遵循了地理中考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重图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原则。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既体现了检验初中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体现了中考的选拔性功能以及指导中学地理教学的功能。但由于版面所限,试题的背景材料稍少,题型与文字叙述还应更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更加新颖、活泼,以符合新课标下地理命题特色。

2、试卷结构

2009年中考地理试题总分35分,其中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综合题3小题,共23分。具体结构(如表一) 表一: 结构 识记 目标结构 理解 应用 灵活和综合运用 地球和地图 内容结构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难度 难度结构 0.85以上 0.60—0.84 0.40—0.59 1、3、12 2、6、7、8、9、10、15 4、5、11、13、14 题 号 5、8、11、13(1)(2)、14(1)(3) 1、2、6、8、9、10、11、12、13(3)、14(2) 3、7、13(4)、14(4)、15 4 1、2、3、4、13(4) 9、10、11、12、14、15 5、6、7、8、13(1)(2)(3)(4) 题号 分值 3 8 24 占分比 8.5% 分值 15 11 8 1 5 17 13 难度评价 容易 35 合计 35 22.90% 较容易 68.6% 中等

0.20—0.39 0.20以下 3、测试点的分布(如表二) 表二: 题号 1 2 分值 1 1 0 0 0 0 0 0 较难 难 测试点分布 天气与气候的判别、地球的形状 “二分”“二至”的划分、地球公转的方向及不同的时间段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3 4 1 1 实际生活中地图的选择与运用 地图上方向的判读、经纬度的判读、同一根经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五带的划分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 1 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6 7 8 1 1 1 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因素对欧洲人饮食结构的影响 天气符号的判读、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之最(最大湖泊、最深淡水湖泊)、人类文明发祥地、中东的自然特征以及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 9 10 1 1 区别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的概念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界限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 11 12 13 1 1 10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填图:世界之最(最大岛屿、最高高原、面积最小的洲)及直布罗驼海峡、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的宗教及石油输出量最大的线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及最大的自然景观、亚洲的地势特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对高度的计算 14 11 山西省、鄱阳湖、日本、巫山、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的河段及开发利用、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北方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及分布、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及分布 15 2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4、试题特点

(1)死记硬背题目少,体现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水平,充分体现中考选拔性考试功能。

2009年中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命题,还是综合题的命题,都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比往年有所增强,更好地体现出中考的选拔性考试功能。此外,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较广,较好地把握了各部分的地理知识在试卷中的比重(见表一),且考点分布合理(见表二)。

(2)重视基础,突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

试题立足于地理“双基”,依据《考试大纲》,紧扣教材,突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及与高中地理教学接轨的核心知识的考查。如考查地球、地图中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图上方向的判读、地球公转、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相对高度的计算、实际生活中地图的选择与运用等知识,世界地理中的重要地理事物名称的分布、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的宗教及石油输出量最大的线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及最大的自然景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等知识以及中国地理中的重要地理事物名称的分布、行政区划、地形、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河流、资源、天气与气候等内容都属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地理环境问题入手,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试题较好地选择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及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考查,突出考查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如考查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参观上海世博园应选择的地图类型、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某同学的自我介绍考查所描述的相关地理概念、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特点对欧洲人饮食结构的影响、亚洲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等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如:考查长江的生态问题、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09年4月意大利中部发生强烈地震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设计从九江赴兰州参加体验西北风情的夏令营活动最合理的乘火车路线以及通过分析表一: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的位次及人均量约占世界平均量之比,来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等内容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存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4)创设问题情景,注意考查了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次地理试题在能力考查上,考查识记层次分值占42.9%,理解、应用和综合应用层次占57.1%,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针对识记层次内容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牢固的“记住”一些重要的地名及相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准确地落实到地图上。如考查世界最大岛屿、最高高原、最大湖泊、最深淡水湖泊、面积最小的洲,直布罗驼海峡,人类文明发祥地,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宗教及石油输出量最大的线路,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以及考查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最大的淡水湖,省级行政区简称,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主要山脉及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分布。针对理解、应用能力层次的考查,注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如第2题根据提供“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间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判断此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第4题根据南极上空的俯视图考查学生对有关地球、地图知识以及地球上的五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等综合知识的运用,第5题意大利中部地震产生的原因,第10题要求学生通过“我国某地景观图”的判读,考查学生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界限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第13题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掌握,第13题第(4)小题,要求学生根据亚洲沿30°N地形剖面图总结亚洲地势在东西方向的特点及计算相对高度,第15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以上内容的考查,知识跨度大,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5)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对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空间概念的考查。试题中地理图表8幅,图中涉及的读图、填图以及无图考图题的分值总计29分,占地理试题总分值的82.9%。且涉图题中所隐含知识信息量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填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三、成绩分析及评价

(一)2009年全市中考地理学科成绩分析:(如表三) 表三:

实考人数 39487 0-9.5 4924 10-20.5 21-27.5 28—35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及格率(%) 51.15 优分率(%) 19.32 低分率(%) 9.45 标准差 15930 11001 7632 35.0 1.0 19.86 7.62 (二)2009年浔阳区中考地理学科成绩分析:(如表四) 表四: 实考 人数 及格率0-9.5 10-20.5 21-27.5 28-35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 300 1034 994 1025 35 1.0 22.20 63.64 优分率低分率(%) (%) 标准差 3353 30.56 7.27 7.86 (注:地理学科满分35分,及格线为19.86分,优分线为27.43分,低分线为9.93分) (三)2009年全市中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数据:(如表五、表六) 表五: 0分 5135 14220 4630 20475 18366 12709 6963 14901 11585 10640 17017 1821 表六:

平均各分数段人数 0分 823 1分 2528 2分 3545 3分 4047 4分 1074 5分 4297 6分 4420 7分 4864 8分 4785 9分 4112 10分 11分 1895 0 总数 39490 5.44 0.54 13 10 1分 34355 25270 34860 19015 21124 26781 32527 24589 27905 28850 22473 37669 总人数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39490 平均分 0.87 0.64 0.88 0.48 0.53 0.68 0.82 0.62 0.71 0.73 0.57 0.95 难度系数 0.87 0.64 0.88 0.48 0.53 0.68 0.82 0.62 0.71 0.73 0.57 0.9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满分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难度系数 题满分 号 分 2555 6214 4577 7246 5597 26030 5101 0 4361 0 3731 0 3320 0 2874 0 2588 0 2146 0 1648 0 992 0 39490 39490 4.42 1.5 0.4 0.75 14 15 11 2

四、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主要体现在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清,理解不透,记忆不够牢固。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清、理解不透:如第9题,错答率29%,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对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的概念混淆不清,导致失分。再如第13题第(2)小题,是要求学生回答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的宗教而不是所有的宗教,第14题第(3)小题,部分学生对“地形区”、“植被类型”概念不清,将“华北平原”写成“平原”、“华北地区”、“北方地区”,将“植被类型”写成“亚热带落叶”、“温带常绿落叶”等,第15题,错答率25%,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审题不清,作答时,照抄表格内容,答非所问,从而也导致失分。

记忆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及分布记忆不够牢固,且不能准确地落实在地图上。如第7题,错答率18%,部分学生对天气符号辨别不清,记忆不够牢固,导致失分。综合题13(1)(2)小题,14(1)(2)(3)(4)小题,由于学生对一些世界、中国的重要地理事物名称的空间分布记忆不清,也导致失分较多。

2、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地图知识薄弱,空间再现能力差。

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从答题情况看,有较多学生缺乏地图知识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为此,失分较多。例如,第2题,错答率36%,部分学生不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正确判断不同的时间段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第5题,错答率47%这题是无图考图题,要求学生能准确记住意大利在世界地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从而才能正确作出判断。综合题第13题第(4)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亚洲沿30°N地形剖面图来总结亚洲地势在东西方向的特点及计算相对高度,但部分学生没有抓住关键词“东西方向”,所以有很多同学都写成“中部高,四周低”或答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第14题第(1)小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与分布,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与分布,都要求学生对地图有较强的空间再现能力,此小题失分较多,如山西省简称“晋”,许多学生答成“冀”、“豫”、“鲁”等,“巫山”答成“雪峰山”等。第14题第(4)小题学生不能根据图中所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正确设计出从九江赴兰州参加体验西北风情的夏令营活动最合理的乘火车路线是先乘京九线、再乘陇海线。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例如选择题第4题,错答率52%,本题知识跨度大,考查知识面较广,要求学生掌握地图上方向的判读、经纬度的判读、同一根经线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等综合性的知识才能作出正确解答。选择题第10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界限以及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才能正确作答。选择题第11题,错答率43%,该题要求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才能正确作答。第14题第(2)小题,长江水能集中的河段,很多学生答成“中、上游”或“上、中、下游”河段,反映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

4、主观题答题不够规范,错别字较多。

网上阅卷主观题答题,要求学生必须按试卷上的题号在答题卡上相应答题区域进行作答,书写不得超出该题答题区域,但阅卷显示还是有少数学生答题错位,或在同一小题填空出现错位现象。

错别字失分严重,尤其是“鄱阳湖”中的“鄱”,“京津唐”中的“唐”、“陇海线”中的“陇”最为突出。

五、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2010年中考地理《考试大纲》,而且教师要善于把中考地理《考试大纲》与地理教材有机结合,研究中考《考试大纲》所需要把握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依据考试大纲,结合地理教材学懂学通后,才能使地理复习有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2、重视考试大纲中对学生基本技能要求的训练,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及读图、填图、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不能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的融合,造成答非所问,不能学以致用的现象。地理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地图,让学生在熟悉地图的过程中,对各地理要素有机的加以记忆,只有重视地图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立足“双基”,强化主干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复习时,要依据中考地理《考试大纲》和教材,狠抓“双基”落实,加大区域地理教学力度,复习时以抓重点和主干知识为主,并注意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注意关注时政热点,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近几年中考地理试题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国情、乡情,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最新前沿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动态。

5、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卷面、答题程序、表述的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技能。

6、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前沿地理知识和信息动态,并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实效。

7、重视考试资料 ----重视考纲(命题的依据);重视2010年中考模拟卷、江西专版中考实用总复习用书(命题的参照);重视会议精神(命题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