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贵稳:高山仰止——听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下载本文

瞿贵稳:高山仰止——听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高山仰止

——听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瞿贵稳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

晚辈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中央民族大学校长荣仕星教授,曾对宋才发老师60岁、执教40年庆典,有过如此的“祝贺与评价”:“治学严谨,成果丰硕;育人严格,桃李芬芳;能力超强,成效显著;为人正直,忠诚事业。”因此,关于宋才发教授的辉煌业绩,晚辈用简短的语句是无法表达的。在宋老师还未给我们授课之前,早已是未见其人却闻其名。虽然我未能细致地研读过宋老师的自传,但有关宋老师的威名和影响力,早已是如雷贯耳。当然多是从其他任课老师和师兄、师姐那里获悉的。校园听闻宋老师各种传奇事迹,诸如“有才情”、“高水平”、“法学大咖”、“富有情怀”等等,确实让我感到宋老师似乎就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般,神秘、完美而且极具魅力。所有接触过宋老师的人,几乎都被他深深吸引,为其痴、为其狂,对其极为崇拜。由此,我对宋老师充满了好奇心,期待有一天也能够在课堂上,一睹宋老师的授课风采,感受宋老师的人格魅力。因而当我第一次在《法学方法论》课程安排表上,看见宋才发老师名字的时候,我非常的兴奋和期待,心里想着终于可以见识宋老师本人了。这种期盼终于如期而至,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也很自然地成为宋老师的“忠实粉丝”了。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一次课。法学院最大的学术讲座会议室、讲授大课用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所有学生都翘首期待宋老师的授课。在《法学方法论》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宋老师以其自身科研与写作的切身体验,向我们声情并茂、具体形象地讲述了读书、写作、科研能力的培养。尽管宋老师已经年满65周岁,一上午近四个小时,全程站立着不间断地脱稿讲授,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为宋老师的执着敬业精神所折服。课后我们私下议论说:“京城985大学的教授就是不一般”。宋老师授课的语言风趣幽默,能够把错综复杂的、疑惑不解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讲述出来。宋老师在授课时说过:善于把错综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白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出来那是“智慧”;把简单明了的问题往复杂里讲,让人感到玄而又玄那是“骗子”。宋老师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科研与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法学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文才”,又要有“辩才”。在阅读方面,宋老师强调要培养读书感情、寻找兴奋点。他以年轻人谈恋爱为例,讲述了自觉培养读书感情的极端重要性。在学术创新方面,他突出强调要注重学术积累,将学术创新与理论构建结合。研究任何一个学术问题,都要符合理论发展自身的规律。我觉得宋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新颖点,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问题意识”当做标签到处贴,而要把“问题意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在选题方面,宋老师形象地比喻说,论文的题目就是一个人的脸面,论文选题就是一个人的大脑和灵魂。最好的论文题目,就是能够揭示选题本质的题目,实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譬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如此。宋老师告诉我们,确定了合适的论文题目之后,就要集中注意力“一气呵成”地把初稿拉出来。但是在学术观点上,就需要反复的提炼,以突出中心论点,树立良好的学风:读而研、研而写。通过首次课的学习,宋老师已经彻底征服了在座所有研究生。他促使我们对读书、科研与写作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使我们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在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

《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导我们,读书要以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为目标。在宋老师的指点和启发下,我也认识到“博学”是一种读书基本要求,是一种读书人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命境界。因而我要求自己每一天都要多读一点书,逐渐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使之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研究生读书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能够从读书中获得精神享受,而后能够保持读书的状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其次宋老师告诉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读书。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去挤,总是可以挤出水来的。我们就是要具备这种“挤时间”意识,善于并且习惯于留出读书的时间,积少成多、积水成河,长期进行知识积累,“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再者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平常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譬如,王健林说“定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同样道理,我们读书也是如此。要有读书的目标和计划,每日要有数量目标,做到读多少本书心里有数;每日读书还要有质的提升,即是说读书要有所收获,要做到“日进有功”。最后宋老师要求我们,读书还要做到读、问、思、研相结合,读书要有恒心、向心、专心、疑心和慧心。读书要学会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绪,不要类似“小学生认字”似的念书。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读一本好书,应当就像是与先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读书要追求真理,既要看到书面的有字之书,还要看到书的背面无字之书,自觉做到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圣人,只惟真理。当然读书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学会有选择地读书,自觉学会翻读、略读、泛读和精读。

治学必须严谨。宋老师所具备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不仅仅只有严谨,而且还有追求、有坚持、有正气、有灼见,可独成一家之言,属智达高远之列。每当在课堂上看到宋老师满头白发,一上午站着不间断地讲四个小时的时候;每当看到宋老师穿的衬衫被汗水浸湿,依旧在讲台上激情飞扬、滔滔不绝演讲的时候,我除了感到怜惜之外,更多的是对宋老师分外尊敬,也格外的珍惜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宋老师曾在传授积累资料的方法时,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治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所积累下来的个人档案资料,包括个人学历学位档案、工作档案和研究生培养档案等资料,罗列装订整齐、目录索引完备、笔记详尽。这一现场情景让我深深地触动,也终于明白宋老师为什么每年能产出那么多高质量的论文,明白了宋老师获得的那么多成就和荣誉,都同他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分不开,同他的刻苦用功分不开。难怪宋老师在授课时说:“搞科学研究必须有‘一根筋’的精神,必须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再聪明的人也必须用时间去抵才行。”宋老师以自己的治学现身说法,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刻苦耐劳和奋力拼搏精神的真实价值。我也终于懂得了宋老师为什么要我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沉迷于低趣味的娱乐上的良苦用心,弄明白了宋老师所说的“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深刻含义。

管教管导融为一体。宋老师在课堂之上绝非仅限于“授业”,还重于“传道”。譬如,宋老师劝导我们“要想做好文,先要做好人。”“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做人和做学问都要宁静致远、不求名不图利,不要过分地追求功利,要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获得人生的更高境界。做人和做学问都要有平常人的心态,遇事宠辱不惊,不患得患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凡是以平常心处之,犹如无风的湖水一般,波澜不惊。他老人家还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都必须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见那山高,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脚踏稳往前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搞科学研究就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基础的做起。做人和做学问要循序渐进,要有“梦想”和执着的追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处事还必须与人为善,不自傲、不凌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宋老师说,这些道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没有刻苦耐劳精神,没有“梦想”和执着的追求是无法实现的。宋老师已经是年过65周岁的老人,仍然坚持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上床睡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活生生的楷模。宋老师的治学精神让我深受

2

感动和鼓舞,我要向宋老师学习和看齐,严格自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宋老师是一个品德高尚,拥有自己人格的人生导师。因而在做人方面,我也要向宋老师学习和看齐,不断塑造自己的品格、形成自己的人格,自觉做一个品德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时间是无情的,宋老师的课程在不知不觉间结束了。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完结,我们脑海中对学术之追求,以及对更高殿堂的憧憬,已经生根发芽、日益茁壮。我得益于宋老师的授课,“善于读书、真诚做人、长于作文”,这是宋老师对我们的激励和要求。我一定铭记宋老师的教诲,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的宋老师,我虽然不是你最优秀的学生,但您却是我学习生涯和人生旅途上,最富有学问和师德高尚的一位老师。您对教学兢兢业业的投入精神,对做学问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无论是为学、为业还是为人,学生对您都深深地钦佩和折服!这里借用司马迁之语作为弟子对您的敬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