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12MBA开题报告 - 刘建生 - 图文 下载本文

西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培养单位 论文题目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刘建生 西北大学 学号 专业 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类别 导师/导师组 MBA 徐波 金能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管控研究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其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具有重大影响。据统计,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13.81亿吨增加到2013年37亿吨,增长了168%,预测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有望超过40亿吨。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1-2]。 但近年来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事故发生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煤矿企业被认为是:“高危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煤矿行业之外的人士头脑中,也存在于部分煤矿从业人员心中,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学者陈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导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的因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 97.67%以上[3],远远高于一般的认识结果。事实上,无论是无证经营的小煤矿,还是证件齐全的大煤矿,所有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纳为管理问题[4],管理问题最终都是人的原因[5]。煤矿安全,关系着数以万计的矿工生命,因此,加强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杜绝煤矿不安全行为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金能公司隶属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340万t/a。金能公司属于高瓦斯突出矿井,且瓦斯涌出量大,有发生瓦斯爆炸、瓦斯突出事故的重大风险;矿井自然发火等级为二级,六个可采煤层均具有自然发火倾向性,各煤层煤尘均具有爆炸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类型为复杂,掘进工作面过、透石门、横川、老巷及上部采空区时,揭穿矿井主要含水层时,未卸压的承压水存在出现局部透水事故的风险;随着采区向深部及井田北部边缘转移,矿山压力明显增大,地质构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顶板破碎,滑面多,煤壁软,底板软,易发生片帮、漏顶、冒顶事故。 1

通过对金能公司近年来发生的事故调查分析,以及对金能公司员工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煤矿工作危险性大、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较差,工作时间较长,并且人为事故占事故的绝大部分。并且由于人才流失,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多,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一线的人员缺少”的现象。但最重要的是,在我国企业安全管理中,从不安全行为研究角度对人员的安全管理研究还远远不够,因为对于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的还不深入,在诸多不安全行为中,一线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更值得关注。因此,提出“金能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管控研究”课题,来减少金能公司安全事故的发生,达到“实现零事故、追求零伤害”的安全生产目标。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最初是从研究事故开始的,研究视点多聚焦对“人误”的研究。主要是可归纳为事故频发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两方面。 早在1919年。英国的伍德(M. Green wood)和伍兹(H.H. 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事故发生次数,按照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相对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6]。后经1926年纽伯尔德和1939年法默等人继续研究。最后演化成事故频发倾向论。该理论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首次定性研究。 海因里希(W.H. Heinrich,1936)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指出人身伤害的五个顺序过程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或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及伤害[7]。 法默(Farmer,1939)和查姆勃(Chamber,1939)结合易发事故人群的现象,明确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8]。 阿布斯(Arbus,1951)和克利克(Klilarl,1951)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但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却也难以测定[9]。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可归为事故频发理论的范畴。 海因里希(W.H. Heinrich,1941)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他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10]。海因希里阐述了工业事故发生的因果论,但他没有直接给出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问题,如“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安全与生产之间关系”等。该理论涉及了工业安全中最重要与最基本的问题,得到世界安全工作者广泛认同,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但是,但安全公理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工人的不注意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布吉森(Gibson,1961)提出,哈登(Harden,1966)引申了能量理论。提出了事故发生机理的意外释放模型[11],该理论认为,人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能量意外释放事故的预防和控制途径就是要有效的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体的能量应大于或等于被约束的能量。 1969年J.瑟利提出S-O-R模型,对一个事故,该模型考虑两组问题,每组共有三个心理学成分: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认知,O);对事件的行为响应(输出,R)。第一组主要关系到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认识和行为响应。第二组主要关系到危险放出期间若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危害或损失[12]。 丹麦心理学家瑞姆森(J. rasmussen,1974)从不安全的角度对管理中的“人误”进行了研究[13]。该理论将“人误”分为三类即技能基,规则基和知识基。开创了个人安全知识缺陷的先河。 3

库尔曼(1981)认为人为差错和失误无论从心里还是生理层面都难以避免[14]。组织应该寻求从其他方面来减少人为失误。瑞森(Reason ,1990 )认为是产生事故的首要原因是人因失误,并且建立了复杂系统下由人因失误事故因果模型[15]。 英国杰瑞森(J.Reason,1995)把人误的研究引向“组织错误” ,提出了贡献因素、潜在失误、管理失效等概念,并建立了纵深防御下的事故模型[16]。 20世纪末以后,国外关于影响个体安全行为因素的研究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成果:Jane Mullen对影响工作中个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做了定性研究,研究揭示了个体从事危险工作的几个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并讨论了这几个因素[17]。Hofmann和Stetzer认为任务超载导致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安全行为,时间、培训和资源不足都可以影响工作表现[18]。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认为不安全行为与人因失误的概念是相通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则以人误的研究为主。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研究人员多把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层面,事故调查分析也多限于对个体因素的讨论。90 年代之后,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开始重视个体背后的深层因素。 2.2 国内研究现状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用于人为因素研究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相对比较落后。不过,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对人为因素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罗云1995年提出“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19],2000 年他提出“事故频率三标准”即事故频率标准,事故强度标准,事故增长率标准。华南大学人因研究所的张力[20],研究并确立了在人—机系统中,有关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相关的分析理论及方法。 东北大学的陈宝智建立了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主线的安全理论体系,1995 年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理论[21]。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常常是由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也是第二类危险源产生的前提,而且决定事故后果的损害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 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理论对能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预防事故的措施。 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2001),提出“第三类危险源理论”[22]。第三类危险源指由于安全管理决策、组织失误(组织程序、组织文化、规则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造成系统失衡的这种不安全因素。第三类危险源有别于传统的两类危险源,被同行及企业现场广泛认同。田水承教授提出预防事故“三双手”的观点,对推动我国煤矿人因事故的预防与管理作用重大。 西安科技大学孙斌,田水承 (2002)[23]等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对人因失误的机理、影响因素、人的行为模型、人误的模型及人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及对策。 梁玉光,陈建田[24]从人的心理、思想、行为方面研究了职工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4

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提出了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技术培训等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方法对策。 付相秋,姜安治(2005 )[25]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失误,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及原因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指出了人失误的类型和预防和控制。 北京理工大学王宝国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以人、机、环境三大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优组合,强调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并提出安全经济高效三大指标[26]。 中国矿业大学陈红在我国系统开展煤矿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她提出行为安全是煤矿安全的本质,提出“行为栅栏”观点,强调对矿工行为的引导与控制[27]。关于煤矿积极安全管理的观点,对推动我国煤矿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起了积极作用。 李凯,曹庆仁(2012)研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综合防控模式[28]。通过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指导的风险预知、风险预想、风险预控、预警及辅助管理的一系列综合防控模式。 刘海滨,陈刘平(2012)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29],建立了安全监管人与不安全行为责任人之间的博弈模型。提出了煤矿企业预防和减少不安全行为要做的工作。 国内关于煤矿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机事故,危险源的划分与识别,人-机-环境的制约关系,人的行为因素几方面来展开的,这几方面是导致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真正和哪些因素相关,相关的实证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也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总之,国外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以工业生产所使用的机器装置为研究对象,缺乏与煤矿行业的结合,国内在煤矿不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的较多,在实证方面研究已开始探索,本文在金能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机器因素及管理因素的相关研究,分析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从而为预防和较少不安全行为提供管理对策与建议。 3.研究思路及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的企业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进行学习和总结,参考了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建筑企业(江苏华建公司)、高精密科技(中山金源公司)、发电企业(宁夏国华宁东发电有限公司)、钢铁企业以及南非NOSA安全五星管理系统等非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了解这些公司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研究了西山煤矿总公司,平煤集团五矿,神东上湾煤矿,屯兰矿等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同时通过现场研究和调研,针对金能煤业公司目前的生产条件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现状进行分析,在金能煤业分公司的基础上,进行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全面调研,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制定金能公司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