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下载本文

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

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总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科技: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第二讲 古代希腊罗马

阶段特征;

政治: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手工业、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对外关系:对外扩张,航海和海外贸易发展 [大事件]

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建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罗马法: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思想文化:人文精神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古代希腊罗马史—— 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时间 公元前8世纪前后 前594年 前509年 前6—5世纪 前469—399年 前5世纪中期 人或事件 希腊出现许多“城邦”国家,显著特点:小国寡民.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政治的轨道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发达,出现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苏格拉底在世,提出“知识即美德” ①以普罗泰戈拉、安提丰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兴起,主张“人是万物的再度尺度”. ②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前443---429年 前427—347年 前384---322年 伯利克里改革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柏拉图在世,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在世,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前3世纪中期 罗马法由“公民法”逐步演变为“万民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背 者 景 学概代表 、安提丰等 派 况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