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高考形势下的中小学家庭教育对策-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论新高考形势下的中小学家庭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奠基作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子女非智力等各个因素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成长,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密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这是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一方面,家长和子女朝夕相处,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情感的变化都有较好的掌握,这是家庭教育独有的特点。另一方面,子女在家庭中表现的最为自然,家长在学生良好品质和人格养成方面更具有优势,有利于培养子女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教育过程具有渗透性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过程都具有渗透性,但家庭教育的渗透性更强,在家庭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一方面,父母的情绪波动会更子女带来较强的情感反应,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地都会影响着孩子,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另一方面,父母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教育方式等

都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取向。 3.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也逐渐地树立起新的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一方面家庭教育部再是单单地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长更加注意子女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选择,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4.教育者的特殊权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不仅存在血缘关系,而且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存在着支持和信赖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如果子女能够由衷地尊重和信任自己的父母,就会听从家长的教诲,接受家长的意见。一般来说,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威望越高,家长的教诲在子女心目中分量就越重。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长应合理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高考形势下浙江省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现状 1.对浙江省新高考政策的解读

2014年9月19日,浙江省政府颁布《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等环节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作为国家首批改革试点省市,浙江省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政策,

至2017年全面实施。《方案》中的相关内容和解读: (1)根据《方案》,统一高考的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

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在分值上,统一高考招生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按得分计入。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并由考生自主选用1次成绩。

《方案》提出,多数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可有效降低学生应考心理负担,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方案》还指出,改革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从选课到选考的推进,并通过扩大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