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别名
在源远流长的酒史中,酒的称谓也是酒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丰富多彩的称谓也是酒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不同酒在品质、成分、功能、品牌等方面各有特征,加上历代人们对饮酒的不同态度和感受,使酒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名称。
(1)扫愁帚、钓诗钩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以“钓诗钩”作为酒的名字,以“扫愁帚”作为酒的号,后来人们便用“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2)欢伯
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中有“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句子,认为酒可以扫除人们的忧愁,给人们带来快乐,所以称谓“欢伯”。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也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意谓三人不期而遇,就像饮美酒一样。
(3)黄流
“黄流”的称谓源于《诗·大雅·早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黄流即 为酒的意思。
(4)曲生、曲秀才
因酿酒用曲,所以将酒称为“曲生”“曲秀才”,这是对酒的拟人称呼。《开天传信记》 中的神话故事讲,唐代道士叶法善与一群官员相聚,大家正想喝酒时,进来一少年,自称曲秀才,高声谈论,许久站起,如风一般不见人影,叶法善以为是妖魅,等曲生又来时,用小剑刺他,少年化为酒瓶,美酒盈瓶,其味甚佳,坐客皆醉。后来人们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名称。
(5)般若汤
般若汤是佛教徒称酒的隐语。据说唐代长庆年间,有一游僧到一寺庙诵经,叫寺里的侍者沽酒回来,被寺僧掷向柏树,瓶碎。游僧说“我诵《般若经》,要喝一杯酒,便声音嘹亮。”将瓶拼合,收回泼出的酒,几口入肚。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题词“香醇般若汤”。
(6)天禄
“天禄”的称呼出自《韩束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 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由此可见,古人对酒有很美好的评价,同时也把酒看成是有人性的。
(7)家酿、香醪
家酿是指用自己家里的粮食精工酿造,以供自用的好酒,非一般一般酒肆沽到的酒 所能比。韩驹的诗句“不知蜜有香醪”中的“香醪”是一种甜酒的别名,口味甜美,与绍兴黄酒中“善酿”“古越醇”一类的含糖量颇高的酒类似。
(8)酒兵
“酒兵”意指酒就像士兵能够克敌制胜一样,予人解愁。古人说,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 (9)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青州从事”和“平原督邮”是对好酒和劣酒的不同称呼。在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 中,将好酒称“青州从事”,劣酒称“平原督邮”。因为青州境内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脐部的,从事又是美职;而劣酒则不下肚,至横膈膜为止,平原有鬲县,与膈同音,督邮又是贱职,故以此为喻。
(10)黄醅
唐朝诗人白居易《尝黄醣新酌忆微之》诗中有“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的 句子。宋朝诗人陆游《山园杂赋》中的诗中有“赖有黄醅法,终年任醉醒”。说明在唐宋时期,“黄醅”是人们对酒的称谓之一。
(11)黄醑
苏曼殊《断鸿零雁集》有“惜吾二人不能痛饮,否则将此蟹煮之,复人村沽黄醑无量,尔我举匏樽以消幽恨”的句子,以“黄醑”称谓酒。
(12)红友、玉友
古人以“红友”指称黄酒,以“玉友”指称白酒,嗜酒者、善饮者视酒为亲密朋友,反映了饮酒者的一种感情寄托。
(13)圣人、清圣、浊圣 传说东汉末年,朝廷禁酒,有人偷饮而不敢直呼其名,使用隐语称酒为“清圣”“浊圣”。 一次,曹操派人唤尚书侍郎徐邈进朝议事,可是徐邈在家喝酒大醉,就依仗着酒劲儿说:“回禀丞相,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功夫。”来人一听“圣人”,不便细问,便糊里糊涂地复命去了,曹操也没有再追问。事后,徐邈与友人谈起此事时说:“不想‘圣人’二字竟救了我的命。”从此,“圣人”便成了酒的别名。《三国志·徐邈传》中,渡辽将军鲜于辅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称清酒为圣人。
除此以外,酒有玉液、流霞、绿醪、金波、杯中物等美丽的别名。《抱朴子》喻美酒为“金浆玉醴”,绍兴人喻酒为“福水”等。酒的别称中也有不少是根据饮酒的害处取名的,如人们称酒为“黄汤”“迷魂汤”“祸泉”等,带有贬义。还有的用人名作酒之代名词,如“杜康”。此外,还有“白堕”,大概源于“刘白堕”为善于酿酒而嗜酒的人。还有一些地方根据盛酒的器皿称谓酒,如有的地方称酒为“单碗”,源于过去人们用大粗碗盛酒,一桌一碗,同桌之人轮流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