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
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考点】古代文字
【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答案】C 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
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考点】古代的城市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
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D
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
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个场知识最光荣的运
1
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D
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考点】新中国外交
【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 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 【答案】A
19.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
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15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判断为文艺复兴。各种科目的复活其实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希腊罗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经繁盛,排除A,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C,启蒙思想星期于17-世纪,排除D. 【答案】B
20.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
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 B.自由
C.人权 D.博爱
图7
【考点】法国大革命
【解析】结合材料高个截断,矮个拉长,要实现一样,每个人都平等的,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考点】英国经济 【解析】图标时间1841年到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工业革命之间的产品平均年
2
出口值,年出口船舶吨位,两个数据都是不断的升高的。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奴隶贸易在十九世纪结束。 【答案】B
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7527 7360 7290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年以后排除D。 【答案】C
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
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近代的世界科技成就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看准时间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航程从英国到美国,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综合题目,电视是20实际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所以答案B 【答案】B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
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所有者 年份 1950年 1960年 1969年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3.2 0.2 0.3 金融机关 12.6 23.1 32.2 其他国内法人 11 17.8 21.3 外国法人 0 1.1 3.2 个人 61.3 46.3 40.1 其他 11.9 11.5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考点】日本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标的解读能力,政府解散财阀,政府和公共机关在资本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A错误,当选,从外国法人所占比例可以看出B解读正确,从金融机关所占份额一直上升C也正确。个人持股从61。3降低到40.1,逐渐减少。 【答案】A
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