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复习题 下载本文

体育社会学复习题

绪论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概念:(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及观念结构功能发展动力等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性质:是介于体育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研究对象:体育社会会现象,有三要素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同物种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包括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等方面。

三者比较: “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科学”“社会体育学”是有严格区别的,“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社会体育学”亦称“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个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

冲突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泽尔。主要观点是社会处处是矛盾、竞争和争权夺利,

一部分人得势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遭受压抑。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级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第一章

社会现象性质:非个体性、普遍性、影响力和强制力

体育社会现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 性质:1、具有社会属性,是人社会属性的产物 2、独立于个人而存在,是一种集体普遍的现象 3、具有影响力和强制性 4、必须与体育运动有密切关联 5、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

系统论(命题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一)服从社会大系统,并为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二)体育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体育内部各领域也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章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体育参与方式:(1)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 (2)当然参与与或然参与(职业要求|体育

教育和社会体育的感召) (3)终身参与或间断性参与 (4)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 社会流动:一定社会分层体系下的社会位置或社会地位的变动过程或现象。指人们地位、位置的变化。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体育人员的向上或向下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人员的社会地位。比如运动员由于运动成绩提高或下降,在国家的四级训练网上做得向上或向下的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体育人员不改变社会地位级别,只改变群体,组织或社区关系的流动。运动员的跨区域流动,职业运动员同级转会就属于水平流动。

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自然流动是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体育大学学生毕业后到学校人体育教师。非自然流动是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内部机制的紊乱。如运动员退役后到海外效力。 体育的职业流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社会流动出现以下趋势: A.水平流动越来越频繁; B.向上流动多于向下流动; C.非自然流动、结构性流动增加;

D.体育人才个人一生中流动增加,范围加大,速度加快; E.流动中的经济因素凸显 F.体育界与外界的流动逐步增加 体育的社会控制:

1.合法性控制(正式控制或硬控制)

1)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宪法是控制国家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所有活动都必须在

宪法的范围内进行,体育法是体育事业的基础性法律,对任何体育活动都有约束作用。体育活动也要受到其他领域法律的控制。

2)制度对体育行为的控制,体育活动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参与者,如体育竞赛制度,体育奖励制度,还存在特殊的“法”,即竞赛规则和“仲裁法”

3)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如政府制定体育的方针政策、挑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开展重大体育活动、研究体育的发展战略等

4)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如裁判员、运动员守则,赛区赛场纪律,体育课常规纪律等,其必须与法律精神相符。 2.合理性控制(非正式控制或软控制)

1)社会规范对体育的控制,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社会规则,什么人能参加,什么人不能参加。

2)道德规范对体育的控制,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大量人与人的关系,存在着胜负荣辱得失的选择,于是道德成为了体育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道德规范存在于各类体育活动形式中,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3)风俗对体育的控制,体育活动是民族风俗的组成部分,风俗又制约和控制着体育活动,如蒙面跑步。

4)信仰和信念对体育的控制,宗教信仰、圣人信仰、英雄信仰等都可能对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发生作用,并对体育行为实施控制。

第四章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规范体系要素 中国文化的特性:

1) 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

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即多元一体结构。

2) 连续性,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表现出其优良的传承性,这种特有的连续性,使中

国文化具有牢固的传统。

3) 非宗教性,非宗教性主要是由其浓厚的人文精神决定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

4) 泛道德性,中国文化中,道德对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

要的指导意义(体育成为教化民心的一种手段,即礼乐之治)

5) 中庸和平,中国人具有和平温顺的性格,这不仅体现在人与人关系上,还体现在国

与国关系上

6) 乡土情谊,中国人对乡土人物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乡土之情)

体育文化: 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 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1)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

2)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求。各种活动都推动了体育文化的产生。

3)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虽产生于体力劳动,但并非体力劳动。劳动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物质的自然属性,而体育是改变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五章

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周期性地发生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