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历史上册试题 下载本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六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寒假期间,小明要参观元谋人遗址,他应该选择下列哪一省份?( )

A.陕西省 B.山东省 C.云南省 D.河北省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B.种植水稻和粟 C.会制作陶器 D.饲养猪狗等家畜

3.在一次联欢会上,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皇帝的传说,其内容是 ①皇帝造出宫室,发明了车船 ②令下属官员创造了文字 ③他还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治理黄河三国家门而不入

这位同学讲的故事与古代传说相比,错误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标志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D.启打败有扈氏 5.下列各项制度不符合西周情况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6.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出现于我国的( )

A.原始社会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首先实现霸主美梦的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秦孝公

8.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教育办学中出现了大量的私人办学现象,其实开私学创办先河的是( )

A.孔子 B.孙子 C.老子 D.韩非子

9.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是诸子百家中水的主张?(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10.墨子的思想主张有 ①“兼爱”“非攻” ②无为而治 ③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④反对一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切战争(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11.战国时期,哪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使城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A.都江堰 B.万里长城 C.灵渠 D.龙门石窟 12.下列四次战役中,哪一次与其他三次时期不同?(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3.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开皇之治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1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A.排水工具 B.耕田工具 C.灌溉工具 D.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15.“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交流 B.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C.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D.密切了与西欧国家的友好往来 16.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17.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哪项科技成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

A.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B.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D.东汉时成书的《九章算术》 18.东汉时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的是( )

A.张骞 B.蔡伦 C.张衡 D.华佗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史记》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B.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杰作 C.秦朝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D.王充写了《论衡》一书,批判了迷信鬼神的思想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发明钢材制作方法的国家是( )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欧洲 21.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最早出现于(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2.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时间和三国灭亡的顺序是( )

A.263面,魏吴蜀 B.317年,蜀魏吴C.280年,蜀魏吴 D.316年,吴魏蜀 23.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①闻鸡起舞 ②中流击楫 ③投鞭断流 ④草木皆兵 ⑤风声鹤唳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 24.下列科学家,生活在北朝的是 ①祖冲之 ②贾思勰 ③郦道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有( )

①政权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 ③江南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④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共3题,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材料一是《史记》引用的战国时期哪一政治家的言论?举例说明他“不法古”的一些做法。(8分)

(2)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8分)(至少举出三项)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上述二人的历史作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