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对人的自我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意。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不同学校的途径不尽相同。在此,我们刊载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校长唐江林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以飨读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以主动和开放的心态与胸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制订适合的教育方案,为每个学生寻求最佳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为每个学生自主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多元化国家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自觉承担起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绵阳外国语学校创办于本世纪初,地处中国科技城绵阳,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全寄宿制学校。我很庆幸自己从学校筹建开始便担任这所全新学校的校长,从而能够全面地、完整地、毫无牵绊地实施自己“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的教育理想,能够以基础教育的三个学段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样本,探究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教育的普遍性和个体性及各学段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衔接。10年教育实践经历和如今显现的教育成果充分证明: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培养人,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是给学生注入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手段,从而落实到受教育者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培养人”是教育的本真使命,它定义了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教育对象为主体,以教育对象成为自主发展的终身学习者为最终目的。自主发展的真正内涵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适应是手段,超越才是目的;因此,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人才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培养创新能力以引领未来社会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因为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更要培养能够主动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绵阳外国语学校10年办学历程中,正是紧紧抓住自信教育这一关键元素,全面科学制订各学段的教育方案,遵循学生身心健康规律全面开设各项课程,开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各项教育活动,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
一、多元启智全面奠基孩子的自信大厦
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人也就会有健全和充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自信教育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它从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划分为语言、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逻辑—数学、音乐八大智能。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种智能的组合,有的智能是占优势,有的处于弱势,因此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不要因弱势而消极,发挥优势也可以促成弱势向优势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为我校的自信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全面地、多元地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自信的学习能力,自信地规划未来、确立自主发展目标而为之奋斗,就成为了我校自信教育的方针。
1. 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高中阶段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学贯中西,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进行重组与创新,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发展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推行分层教学、分人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为了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实现学科渗透,畅通德育途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同时全方位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了涉及文学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类4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目前,学校德育课程的“五朵金花”(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体验教育、心理教育)已经享誉省内外。
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构建我校的课程计划,努力做到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课程实施与学校办学方向相结合、课程实施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整合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型课程,让全体师生和家长有一个清晰的课程框架。目前,学校的省级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学审美化整合的研究》已经顺利结题,科研成果被广泛地运用到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中。
三是对教师开展通才教育,以适应特色课程教学。一直以来,师范教育是“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为目标”的专才教育,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培养,使很多教师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不够,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需求。
因此,我校搭建了多元化的通才教育平台,在学科建设上既有横向拓宽、又有纵向发展,培养“基础厚、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型教师,使之能够在特色课程教学中能够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性、自主性思维。目前学校的“百家讲坛”及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了老师们综合素质展现的重要平台。
2.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一是构建多元化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我校多元化课堂主要呈现出了知识能力线索化、教学内容开放化、课堂情境民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评价人性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迁移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强势智能方面得到充分的肯定。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研融入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才有生机与活力。”如何让那些灵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从点到面,逐步走向普及和常态,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从中受益。近年来绵阳外国语学校以打造“智慧课堂”“多元课堂”为目标,从彰显教师教学特色入手,努力探索新型的多元化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积极推进课程融合。多元化课堂性质决定课堂学习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多元的信息才能引起多元学习活动,一个足够的信息群才能保证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
3.建立多元化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在继承“师道尊严”传统的基础上,强调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多元化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多向性和及时性,师生的交流也有了更新、更及时、更方便快捷的途径。只有在这种新型多元化师生关系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发展信心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因此,我们努力促进师生建立了知识学习关系、教学相长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关系。
4、多元化提升自信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导向,直接决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个方面的智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