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下载本文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基础知识(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

A.骤.雨(zh?u) 纶.巾(lún) 一蓑.(suō) 还酹.江月(lèi) B.罗绮.(qǐ) 豆蔻. (k?u) 吟.啸(yín) 揾.英雄泪(wēn) C.遥岑. (cén) 憔悴.(cuì) 料峭.(qiào) 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 樯橹.(lǔ) 玉枕.(zhěn) 鲈鱼堪脍.(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参差 天堑 竞豪奢 暮霭 B.今宵 羌管 雨林铃 故垒 C.雨具 箫瑟 念奴娇 芒鞋 D.巷陌 烽火 醉花阴 凄残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还酹.江月(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倩.何人换取(请求) D.怎生..

得黑(怎么生得) 4.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念去去/千里/烟波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描写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9.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B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白云、明月 -----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D、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

11.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1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作者66岁高龄镇守京口之时。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忘记国耻不思北伐,以及对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B.词的上片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作者对孙权和刘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下片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个结句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D.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复、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12.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她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B.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C.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这种情景,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D.全词展现出作者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我们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二、诗文默写(共15分,第空1分)

13.(1)楚天千里清秋, 。 (2) ,何妨吟啸且徐行。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4)舞榭歌台, 。 (5) ,瑞脑销金售。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7) , ,无人会,登临意。

(8)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9)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10)《念奴娇》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 ,______。 三、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12分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①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②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③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舴艋:小船。 14、(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西江月? 黄陵庙 【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女神。③准拟:准定。

15.(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3分)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答: 。(4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2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

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6.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