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质量缺陷防治与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编制目的
为了消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缺陷与质量通病,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
1.2工程概况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西起光谷火车站,东止于左岭站,全长19.697km,全为地下线路,共设站13座(其中换乘站3座),控制中心和车辆段各一座,主变电站二座。
本项目施工点为左岭站,位于高新大道的北侧、左岭新城小区的南侧。该站全长300.9m,标准段宽度25.1m,基坑深度约为12m。车站为地下一层带地面厅结构、地下一层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面厅为钢结构,7.65m侧式站台,围护结构采用钻孔桩+内支撑体系,车站主体设全外包防水层,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设有1、2号两个过街出入口,车站大、小里程端接两个明挖区间。
二、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2.1钢筋加工 2.1.1通病现象
(1)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
(2)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 2.1.2处理方法
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截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对于Ⅰ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
2.2钢筋绑扎与安装 2.2.1通病现象
(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移。 (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
(3)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钢丝应绑成八字形。 2.2.2处理方法
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度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垫块间距应适宜,板筋垫块间距不大于1000mm,梅花形放置,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
1
裂缝,板底露筋,上层板筋应加马凳;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按规定检查钢筋的绑扎质量,绑扎缺扣数量不超过绑扎数的10%,且不应集中;在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值班,纠正和修复因混凝土工操作时对钢筋的践踏。混凝土振捣时发现钢筋移位立即纠正,随时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别是在现浇板的中部和与梁的交接处。
2.3砼浇筑后钢筋 2.3.1通病现象 主筋偏位。 2.3.2防治措施
(1)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墙、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
(2)加强混凝土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带料斗的混凝土直接灌注到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混凝土浇捣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
(3)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墙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钢筋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
2.3.3处理方法
按照1∶6的斜率调整柱筋位置,并在钢筋底部加设倒“7”字形相同钢筋型号规格的加强筋。
三、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及处理方法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模板一般质量通病:
3.1轴线位移 3.1.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3.1.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
2
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1.3防治措施
(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3.2标高偏差 3.2.1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3.2.2原因分析
(1)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 (3)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3.2.3防治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