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期城市与建筑 - 图文 下载本文

明代制度重建及其城市与建筑综述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国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在连年的混战之后,朱元璋逐渐在南方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地位,公元1364年自称吴王,建立自己的政权,1368年正式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当时的明朝以南京应天府为首都,年号洪武。建立王朝之后,朱元璋派大将统兵北伐,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1370)逃到了北方草原,元朝随之灭亡,中国重新回到了由汉族人统治的大一统的王朝之中。元朝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它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对宋代及之前的汉族王朝的很多典章文化制度并没有完全继承。特别是在蒙古帝国初创的早期,出于军事方面的原因,统治者对于中国境内的很多城池采取摧毁的态度。游牧民族认为这些城市没什么用处,还阻碍进攻,很多城市的城墙都被拆掉了。虽然在元朝的中后期修复了一些城池,但是到了元朝末期,因为战争的原因,又造成了许多新的破坏。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境内的大部分城市都处于残破的状态,特别是很多城市的城墙基本上已经毁坏殆尽。在这样的前提下,谋士给朱元璋提出了九个字的基本的国策,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中高筑墙就是建议朱元璋在他的统治区内大量地推动地方城市的建设,把原本被毁坏的城墙重新修复。明朝彻底推翻元朝之后,为了防御蒙古人再次南侵,又大力地重修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长城的遗物。实际上都是明朝时候留下来的。

31

明朝持续了将近二百八十年的时间,前后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对于城市建设和建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称帝之后就一直致力于重建汉族原本就有的这些典章制度,这些制度往往和建筑、城市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对当时宫殿的规制、王府、坛庙、陵寝、学校等等所

32

有相关的重要建筑物的制度都做了非常规范的一个约定,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建筑的系统,应该说这套系统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建筑领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之后的清朝基本上全盘继承了明朝相关的建筑制度。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是用自己的儿子为藩王镇守各地,其中元大都被改名叫北平,作为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1360-1426)的封地。建文年间朱棣以靖难为名,从北平起兵南伐,经过几年的战争之后,篡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新君主,就是明成祖,这是第二位对于明代的城市建设和建筑产生重大影响的皇帝。

朱棣改年号为永乐,几乎从他登上帝位的同时就想把首都迁回到自己的发起地北平,当然这个思想也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在永乐元年把北平改成为北京作为陪都建设。从永乐四年开始就大力地修建北京城新的宫殿建筑,同时对整个城市进行改造,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把首都迁回到北京。

第三位对明朝的都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明朝中叶的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他其实是明孝宗的侄儿,明武宗的堂兄弟。明武宗驾崩候没后代,经过

33

皇室和大臣们的商议决定把当时担任兴王的朱厚熜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接到北京。按照皇家礼制的规定,他应该追认明孝宗作为自己的父亲,相当于是明孝宗直接的继承人。实际上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是兴献王,出于孝心他很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又不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礼制的一个行为,遭到大臣们强烈地反对,在当时的朝宇之间引起了很大波澜。今天社会会觉得这种事情争执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头等大事。明世宗嘉靖皇帝为了强调自己对于这一套礼制秩序具有最高的话语权,他一方面和大臣们不停地进行争论,另外一方面他对北京的祭祀性的坛庙建筑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希望表现自己对于这套体系的主导权。同时还在北京的城南加筑了一圈外城,奠定了今天北京旧城“凸”字形的轮廓体系。

明朝的政治方面应该说是不断地加强君主的专制,在文化上面禁锢地比较厉害。明朝的科举很发达,主要是通过八股文取士。应该说这样的一种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上层社会及朝政的日渐腐败,整个大明王朝的法纪比较松驰。在江南地区和运河沿岸地区孕育出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商品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风气偏于奢华。应该说这样的社会风气对于建筑,特别是园林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朝晚期中国的造园理论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特别在江南地区和北京地区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园林的杰作。

在宗教方面,元代统治者更加遵奉道教。

34

武当山紫霄殿

对佛教也比较尊崇,这就使得这两种宗教建筑物又有新的发展。相比以前的时期而言,明代佛寺的规制更加趋向于定型化。还存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某些特殊的寺院里边,可能把儒家的孔子和佛教的释迦摩尼佛 和道教的神祗共同供奉到一起。具体在建筑方面,明代建筑群的设计水平相比前代来说很大的提高。

雅溪卢宅

单个建筑的体量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是群体组合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现在看到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建筑群大部分都是明代的遗物。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