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B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了以学科教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框架: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 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其中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是强调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应用,题干中的“过程作文教学法”就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11.体谅模式创立者围绕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人际与社会交往问题,编制了一套《生命线》情境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技能,它包含三部分
A.敏感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
B.敏感性、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
C.敏感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真题解析】A
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 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第二部分:《证明规则》《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 《你认为我是谁?》;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生日》、《幽闭》、《悲剧》等。
12.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种要求属于教育目的层级中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真题解析】C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 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是关于某一学习领域的目标。体感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实际上是语文这 一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
13.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来定,这种观点体现了()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真题解析】C。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4.在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A.庠B.成均C.序D.泮宫
【真题解析】B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15.“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学习过程论述出自()
A.《论语》B.《墨子》C.《孟子》D.《荀子》
【真题解析】D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即君子的学习,进入到耳朵,明通在心,灌注在全身,表现在行动上。“入乎耳”指的是“闻见”,“著乎心”指的是“知”,“布乎四体”指的是“行”,“行乎动静”指的是贯通到全身,并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
16.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的显著特征是()
A.博贤古今B.讲注章句C.兴论立说D.上书
【真题解析】C
鸿儒为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有自己的见解。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静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
17.下列唐代中央官学中,入学年龄限制最为宽松的是()
A.国子学B.太学C.四门学D.广文馆
【真题解析】D
国子学、太学馆、四门馆、广文馆、律馆、书馆、算馆都属国子监管理。一般限年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18岁以上,25岁以下。唯广文生不受年龄限制。
18.北宋“熙宁兴学”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布《三经经义》,所谓三经,包含《诗》《书》和()
A.《礼仪》B.《周礼》C.《礼记》D.《大戴礼记》
【真题解析】B
《三经经义》包含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周礼》。
19.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过程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立“经济特科”是在()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百日维新D.清末新政
【真题解析】C
百日维新期间,改革科举制的措施:废八股、改设经济特科。
20.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偿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偿
C.德国国退回的部分赔偿D.法国退回的部分赔偿
【真题解析】B
清华学堂为清末新政时期留美的预备学校,其经费主要来源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付给各国战争赔款,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决定从1908年开始,将美国所得白银,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教育的经费。
21.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别于其它派别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