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下载本文

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在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尤其是思考了作为实践和言语对立面的文化和语言之后,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 布尔迪厄对阶级(阶层)定义如下:

在社会空间中,一群有着相似的位置并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导的组合。 他同时还对 资本 做了分类: ?经济 ?文化 ?社会 ?符号

正是通过对以上资本不同的占有情况,可以把社会分为几个不同的阶级式阶层。

另外,布尔迪厄从资本总量、资本比例、资本演变这三方面出发,作为阶级划分标准,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划分为: ?统治阶级 ?中间阶级 ?个人阶级

【 阶级惯习与品位 Habitus&Taste】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为品位以及品位如何反过来使阶级界限更为明确。

内化为一种独特的阶级惯习,这样一来,不同的阶级成员总是在各自阶级惯习的约束之下,带着自己特有的阶级禀性,进入到不同品味的场域,并通过这样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表明自己的阶级身份,表明自己和其他阶级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社会距离。

布尔迪厄指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两种基本的阶级品味,一方面是追求奢侈、自由的品味;另外一方面是追求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品味。前者是具有良好经济状况的统治阶级,后者是大众阶级或者说工人阶级惯习的一种展现。

这样一来,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作为一种符号的消费(对纯粹经济消费的一种鄙视),便成为资产阶级进一步确认和加强自己在阶级场域当中占据优越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些比较富裕的统治阶层,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这样的一些艺术品;和统治阶级相反,大众阶级只有少量的基本,必须关心基本的生存实际,他

36

们具有追求生活必需品的品味。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当富裕的发达工业社会里,工人阶级仍然偏好廉价的食物,并不是因为他们买不起,价格更高的一些食品,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惯习当中,在他们的品味当中,具有倾向于价格低廉而实惠消费品的偏好,所以布尔迪厄的这种论断同经济学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的这样的一种观点是非常不同的。

在他看来,经济地位的状况看,在阶级生活的反复实践当中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阶级惯习,工人阶级的消费方式并不是简单地由阶级地位或者说是经济实力来决定的,而是通过阶级惯习共同决定的。

那么,布尔迪厄还在统治阶级和个人阶级的对比参照关系当中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品位差异,他认为工人阶级的品位方式被当作统治阶级生活方式的一种负面参考,而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则被个人阶级当作正面来参考,这样一来,便在消费方式方面形成了一种支配和服从的符号暴力。统治阶级的生活因为其高贵的性质,对于个人阶级的生活方式具有统治暴力。同样,统治阶级的文化也因为其高贵性成为统治性的一种文化。工人阶级因为缺乏文化资本而认可统治阶级文化的一种合法性。由此可见,生活品味的差别实际上反映的是阶级之间的一种争斗,是不同的阶级惯习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一种关系,而阶级品味不仅反映了深藏于阶级习惯背后的一种客观阶级地位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阶级之间的争斗惯习。

综上所述,可以说,布尔迪厄辩证地整合主观和客观,结构与建构以及经济文化间的这种二元对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这种社会分层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5.2.2 阶层变迁

引用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 《阶级与阶层分析》资料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

?1949-1952 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7-1977

社会全体成员都不再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绝大多数人都是依靠按劳分配的收入过生活,社会成员之间的主要差异是职业的不同,相对于如此,复杂、尖锐、连绵不断的阶级斗争,显然太过简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 【关于主观阶层认同的调查研究】

37

5.2.3 阶层目标

我国目前的阶层构成(洋葱头):中低社会阶层过大,中上层刚刚发育未曾壮大,最上层和最底层都较小的一个结构。一言以概之,“该大的阶层没有大起来,该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 至于新媒体是否助力中间阶层壮大?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

5.2.4 阶层认同

主观阶层认同:公众对于自身阶层地位的一种想象,认知和评价。 美国社会学家杰克曼夫妇对于阶层认同定义如下:

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当中所占据位置的一种感知,是个体对于社会阶层分化,或者说是社会不平等状况的一种主观意识和感受的重要维度。 在阶层认同上:

【马克思】注重静态的客观经济地位,同时也强调这样的一些动态的社会流动和生活机遇。(结构主义)

【韦伯】强调的是阶层认同的形成受到认识分子的定义和媒介符号建构的影响。 (建构主义) 而【布尔迪厄】在客观和主观二元区分的基础上,试图从这样一个更加辩证地角度来解释包括阶级阶层形成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深层结构及其再生产的一种机制,一方面将经济与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相结合;另外一方面,将社会阶层结构和行动者主体的动力机制结合起来,共同解释主观阶层认同的问题。(建构主义+结构主义,或称结构主义的建构论、建构主义的结构论)

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而周葆华在《新媒体使用与主观阶层认同》(2010)研究发现:新媒体与阶层认同的确有联系。 新媒体作为物质基础,对这样一种物质基础的占有,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一种客观能力,提升经济认同。经过研究,手机等设备能够显著影响经济、文化和总体阶层认同。而且这样的一种新媒体,在大众没有已经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新媒体产品及其采纳它所带来的这样一种数字鸿沟,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他们所存在的一种相对剥夺地位。

另外一方面,新媒体的采纳作为社会空间里面的一种文化资本,它具有转换成为社会资本甚至是经济资本的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采纳对于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能力不仅来自其与客观结构相密切联系的这样一种状况,而且出自于它可以转化为其他资本的能力。 【补充】

38

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把媒体的使用当做是一种日常生活当中的文化实践,同样和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有关,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的使用理解为一种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形成的个体能动者和新媒体、新技术之间的一种关联原则,也就是布尔迪厄所认为的惯习的这个概念,那么惯习可以影响个体行动者在媒体使用场域的日常生活实践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望等等。新媒体的使用方式也能够非常显著地影响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

5.3数字鸿沟

5.3.1.1接入沟 —— 概念层次

新媒体如何改变社会不平等?如果能,在何种程度上改变? ?第一层面 接入沟、通用沟 Access Gap

1995年,美国政府发表研究报告《Falling though the net》,使得数字鸿沟开始流行,并使得全社会开始关注这种信息社会的结构化不平等。 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技术拥有者和技术缺乏者之间的差距。

It is gap between technology-haves and technology-havenots.

美国学者Attewell 将数字鸿沟分为2个层面:他将电脑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在这个层面存在的差距成为第一道数字鸿沟,那么将电脑和网络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所以接入沟显然就是第一道数字鸿沟。 ?第二层面 使用沟

荷兰符号学家Van Dijk进一步把技术接入分成了四种:

?第一种 精神接入(mental access),是由于缺少兴趣,对于一种对电脑的忧虑和对于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导致的一种基本的数字经验的缺乏。

?第二种 物质接入(material access):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设备的缺乏 ?第三种 技能接入(skill access)

?第四种 使用接入(usage access):使用机会的缺乏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 所以Van Dijk 将第一个数字鸿沟又分成了这么四个维度,总体上与Attewell大体一致。

39

由于数字鸿沟的概念在传统上被定义为技术接入拥有者和技术接入缺乏者之间的差距,所以大多数的数字鸿沟研究都集中在第一道数字鸿沟。也就是研究人们在数字技术的拥有方面是否存在差距,焦点在于展现这种技术接入沟的大小、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全球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接入商的这种差距,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也成为影响第一道数字鸿沟的最为显著的社会因素。

传播政治经济学者 赫伯特·席勒提出以下观点:新技术不但没有消除不平等,反而会加剧社会不均。 其子 丹·席勒 在《数字资本主义》又进一步发展了其父观点:他认为在数字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克服原有的贫富两极分化。反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平等,新的不公正,就是信息占有的不平等,导致了信息化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数字鸿沟现象。

另外,通过对于全球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到新技术的采纳和扩散:人均收入(正相关)、民主程度(采纳和扩散的包容)、人口总数(负相关)、农业人口。

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其次在个体层面。数字鸿沟也是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重要表现。

丹·席勒提出:数字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克服原有的贫富两极分化,反而产生了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导致了信息化资本主义特有的数字鸿沟现象。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向那些弱势边缘人群(低学历、农村、老龄化人口)予以倾斜。

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鉴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鸿沟应该同时包含 接入 和 使用 两个维度。

比如Van Dijk就指出数字技术的接入问题应该慢慢地从它所归纳的前两种接入转向后两种接入。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完全解决的话,技能和使用上的结构差异就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即使,拥有互联网的物质接入,也不一定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和以相同的程度来使用互联网,因此数字鸿沟的研究开始从第一道鸿沟转向第二道鸿沟,开始从接入沟转向使用沟。 【使用差异】

研究主要集中于上网时间,研究发现:上网时间越长,人们失去的社会联系就越多;华仔传统媒介的时间就越短;在家里工作的时间就越长;花在有形实体商店里面的购物时间就越短。

除了上网时间这个维度,很多学者开始超越时间的维度,从其他方面来对网络进行研究。比方说传播学者Norris就将互联网的使用者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类别: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