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 炸 与可燃物质、氨和金属粉末接触时,有着火和爆炸危险。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钢瓶冷却,但切勿与水直接接触。 一切情况下均向医生咨询! 新鲜空气,休息,半直立体位,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医疗护理。 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脱去污染的衣服并再次冲洗,给予医疗护理。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型眼镜),然后就医。 接 触 避免一切接触。 # 吸 入 腐蚀作用,灼烧感,气促,呼吸保护,密闭系统,通咳嗽,头痛,恶心,头晕,风。 呼吸困难,咽喉痛。症状可能推迟显现(见注解)。 与液体接触:冻伤,腐蚀保温手套,防护服。 作用,皮肤烧伤,疼痛。 腐蚀作用,疼痛,视力模糊,严重深度烧伤。 护目镜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 # 皮 肤 # 眼 睛 # 食 入 泄漏处理 撤离危险区域!向专家咨询!通风,切勿直接向液体上喷水,喷洒雾状水驱除气体。不要让化学品进入环境。个人防护用具:全套防护服包括自给式呼吸器。 特殊绝缘钢瓶。污染海洋物质。 欧盟危险性类别:T符号 N符号 R:23-36/37/38-50 S:1/2-9-45-61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2.3 联合国次要危险性类别:8 中国危险性类别:第2.3项毒性气体 中国次要危险性类别:8 运输应急卡:TLC(R)-20S1017 美国消防协会法规:H4(健康危险性),F0(火灾危险性),R0(反应危险性),OX(氧化剂)。 与强碱、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分开存放。阴凉场所。干燥。保存在通风良好的室内。 物理状态、外观:浅绿黄色气体,有刺激味。 物理危险性:气体比空气重。 化学危险性:水溶液是一种强酸,与碱激烈反应,有腐蚀性。与许多有机化合物、氨、氢和金属粉末激烈反应,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有水分存在时,浸蚀许多金属。浸蚀塑料、橡胶和涂料。 职业接触限值:阈限值:0.5ppm(时间加权平均值);1ppm(短期接触限值);A4(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癌物)(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专家会议,2004年)。最高允许2浓度0.5ppm,1.5mg/m;最高限值种类:I(1);妊娠风险等级:C(德国,2004年)。 接触途径:该物质可能通过吸入吸收到体内。 吸入危险性:容器漏损时,迅速达到空气中该气体的有害浓度。 短期接触的影响:流泪。该物质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吸入气体可能引起肺炎和肺水肿,导致反应性呼吸道障碍综合症(RADS)(见注解)。液体迅速蒸发可能引起冻伤。远高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可能导致死亡。影响可能推迟显现,需要进行医疗观察。 长期反复接触的影响:该物质可能对肺有影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该物质可能对牙齿有影响,导致腐蚀。 6
包装与标志 应急响应 储 存 重要数据
物理性质 沸点:-34℃ 熔点:-101℃ 相对密度(水=1):在20℃,6.86大气压下:1.4(液体) 水中溶解度:20℃,0.7g/100ml 蒸气压: 20℃时673Pa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2.5 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 肺水肿症状常常经过几个小时以后才变得明显,体力劳动使症状加重。因而休息和医疗观察是必要的。应当考虑由医生或医生指定的人员立即采取适当喷药治疗法。超过接触限值时,气味报警不充分。不要在火焰或高温表面或焊接时使用。不要向泄漏钢瓶上喷水(防止钢瓶腐蚀),转动泄漏钢瓶使泄漏口朝上,防止气体逸出。 编制/更新日期:2005年4月 环境数据 注 解 附加资料 IPCS Intematlonal Plogramme on Chemlcal Safety c2002 本卡片由IPCS和EC合作编写○法律声明:EC或者IPCS或者代表两个组织工作的任何人对本卡片信息的使用不负责任。 2、ERG2000应急救援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翻译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南》(ERG2000)。EMERGENCY RESPONSE GUIDEBOOK (2000)。
1)氯泄漏隔离和撤离距离
例如指南124:有毒和/或腐蚀性氧化性气体,对液氯用户的指导意见是:立即将泄漏点周围至少隔离100~200米,遇到大泄漏时,现场指挥人员和急救人员可决定加大距离,从100米到认为安全的距离。
2)氯(氯气)应急救援指南索引 (1)指南号:124 (2)ID号:1017 3)氯(氯气)应急指南卡
表2 应急指南卡
指南124 气体——有毒和/或腐蚀性气体(氧化性气体) ERG2000 潜 在 危 害 火灾或爆炸 ·该类物质不燃烧,但可助燃。 ·液化气蒸气一般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 ·该类物质是强氧化剂,可以与许多物质(包括燃料)产生剧烈的或爆炸性反应。 7
·可点燃易燃性物质(木头、纸张、油类、布匹等)。 ·有些可以与空气,潮湿空气和/或水发生剧烈反应。 ·容器加热时会发生爆炸。 ·破损的钢瓶可引起崩裂爆破。 健康 ·有毒: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以致死。 ·燃烧可以产生刺激性、腐蚀性和/或有毒气体。 ·接触气体或液体可以引起灼伤、严重损害和/或冻伤。 ·灭火用水可以导致污染。 公 众 安 全 ·首先拨打运货单上的应急救援电话,如果无此电话或无回音,可以拨打运货单背面列出的电话。 ·立即将溢出或泄漏区周围至少隔离100米。 ·撤离非指派人员。 ·停留在上风向。 ·许多蒸气比空气重,一般沿地面扩散,积聚在较低或局限的区域(如下水道、地下室或罐内)。 ·不得进入地势低洼的区域。 ·进入封闭的空间之前先进行通风。 防护 ·佩带自供正压式呼吸器(SCBA)。 ·穿戴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这些防护服不能或仅部分隔热。 ·消防防护服只适用于火灾区域,只能提供有限的防护作用,而在泄漏区无防护效果。 现场疏散 泄漏 ·可查找重点管理物质的首次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可以增加重点管理物质的下风向的隔离距离,必要时参见“公众安全”条中列出的隔离办法。 火灾 ·如果储罐、火车或者货罐着火,应向四周隔离800米。同时也可以一开始就考虑撤离800米。 应 急 措 施 火灾 小火 ·只能用水,不能用干式化学灭火剂、二氧化碳或卤代烷类。 ·盛有本品的容器燃烧,任其自燃自灭;如果必须灭火,建议使水或喷水雾。 ·不要让水流入容器内。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把盛有本品的容器运离燃烧现场。 ·破损的钢瓶只有在专家指导下才能进行处理。 现场有储罐火灾 ·灭火时要与火源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或者用遥控的水炮。 ·使用大量流水冷却容器,直至火完全熄灭。 ·灭火用水不要直接喷向泄漏源或安全装置,因为这样可能导致结冰。 ·如果容器的安全阀发出响声或容器变色,要迅速撤离。 ·切记远离被大火吞没的容器。 8
·对于燃烧特别剧烈的大火,使用遥控的水枪或水炮;如果没有这类设备,撤离燃烧现场,让其自行燃尽。 泄漏 ·即使没有着火,也要穿着全封闭式蒸气防护服来处理泄漏物。 ·不要接触或穿越泄漏物。 ·撤离泄漏现场所有可燃物(包括木头、纸张、油类等)。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终止泄漏。 ·用喷雾剂抑制水减少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 ·不要用水直接喷射溢出物或泄漏源。 ·如有可能,翻转泄漏的容器排出气体,而保留液体。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沟、下水道、地下室或其它闭塞区域。 ·隔离泄漏区,直至泄漏气散尽。 ·保持泄漏区域通风。 急救 ·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呼叫120或者其它急救医疗服务中心。 ·如果患者停止呼吸应施行人工呼吸。 ·如果患者吸入或食入本类物质,请不要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需要作人工呼吸,要戴单向阀袖珍式面罩或使用其它合适的医用呼吸器进行。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要进行吸氧。 ·脱去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前要进行化冻。 ·移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子。 ·若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要立即用自来水至少冲洗20分钟。 ·保持患者温暖和安静。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接触或吸入本类物质可能发生迟发性反应。 ·确保医护人员熟知事故中涉及的有关物质,并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4)首次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
(1)是建议用于保护人们避免吸入危险货物泄漏所致有毒蒸气的危害(TIH)的距离。在有技术资质的应急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之前,本表为紧急救援人员提供首次的指导。距离是指在物质泄漏后30分钟就有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并随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区域。
(2)隔离区
是指发生事故时,人们接触毒物(上风向)和生命受到(在下风向)危险品威胁的区域。
9
(3)防护区
是指事故的下风向的人们变的没有能力且不能采取保护行动,并可引起严重或不可逆转的健康损害的区域。本表为白天或黑夜发生的大、小泄漏提供特别的指导。
表3 首次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
小泄漏 ID号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首次 隔离 (m) 1017 Chlorine 氯、氯气 30 下风向撤离范围 (km) 白天 0.3 晚上 1.1 首次 隔离 (m) 275 大泄漏 下风向撤离范围 (km) 白天 2.7 晚上 6.8 (4)首次隔离与防护距离表的使用说明 ①紧急救援人员应当做好下述准备: ·确认物质; ·确定应急行动; ·注意风向。
②判定事故泄漏的大小,发生在白天或晚上;
③确定首次隔离距离,指导所有人员的转移,在交叉风向处,远离泄漏点至说明的距离;见示意图如下:
10
首次隔离距离 首次隔离区域 泄漏点 图1 首次隔离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