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调查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书中记载: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带领我们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河南师范大学一位新时代的青年人,我在假期期间对郑州这座城市展开了细致的调研,郑州在这四十年间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建造了国家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并于2016年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可谓改变巨大,我就“郑州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相关调研调查。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所创造的人工环境。西方哲学中对建筑有以下定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的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人民开始越来越追求美好生活。因而建筑美学成了新时代建筑人考虑的重点,以下以郑州标志性建筑物“二七塔”和新标志物“大玉米”为例,阐述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郑州建筑风格极其内部布局的变化。

二七塔建于郑州二七区,据介绍它是中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建于1971年,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并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溯其根源,二七塔本是一座木塔,建于1951年,当时的塔高只有21米。其附近居民说当时的二七塔只是临时性建筑,按原计划是要拆除的。但由于这木塔建在了当年烈士的鲜血浸染过的地方,为了纪念烈士们,木塔被保留下来了。木塔屹立20年后轰然倒塌,与1971年重建,即现在的二七塔。

新建的二七塔是双塔,双塔各7层塔高27米高,塔上有装琉璃瓦、塔钟和电梯。仅仅耗时3个月。在2011年二七塔大规模修缮之前,塔已经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整修:水泥地面铺上了花岗岩;其塔身也加上了精细的外粉刷;1986换上了新式电梯,塔钟也从机械塔钟变成了电脑塔钟。

2011年5月,二七塔又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修缮,根据2012年5月《郑州日报》介绍,二七塔自修缮后,进入了高科技新时代。塔内由过去陈旧的展板式展览,变成了采用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方式,更加时尚方便。纪念塔内的巨大浮雕,配合有天花板上投影仪放出的乌云、闪电,给人以更加逼真的视觉听觉感触。展馆里有一个 “年代大转盘”。脚踩到任何一个时刻表上,那一时代的郑州老照片就会浮现而出。除此之外,二七纪念馆还特别设置了电子式的英烈介绍和献花台。参观

者只要在电子屏上轻轻一点,参与二七大罢工英烈的背景资料,就会跃然屏上。若是其亲友故人想表达对烈士的哀思,还可以点击献上鲜花。这或许会让让更多人记住为罢工牺牲的52位二七英烈。

有许多郑州老居民称二七塔在近四十年间变化巨大,认为二七塔原本很高,现在不那么高了。四十年前的郑州,二七塔确实是城市最高点。而改革开放提升了人民居住水平,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在高空俯瞰二七,高塔也隐藏在重重高楼之中,不再显得起眼……

看过《姗姗来迟》电视剧的一定对郑州建筑“大玉米”有印象,郑州CBD新区中的“大玉米”可以说是郑州“新起之秀”,作为郑州现代建筑标志的“大玉米”,它因独特的圆柱塔式建筑以及夜幕之下,不断变换的金黄色灯光而得名。其实,它本叫“千禧广场”,又名“千玺广场”,是一个集商业、休闲、办公、五星级酒店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高280米,号称“中原第一高楼”。

2001年,我省人口近亿但是,城镇化率却不足24%。省会城市郑州,当时却不仅城区面积小、而且交通路线极其分散。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面向全球征集方案,规划建设了现在的郑东新区,也就是“大玉米”所处的地带。郑州市郑东新区(即CBD)是一个环形建筑群,其中间是椭圆形的中心公园,由如意湖、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大玉米”以及周边居民房组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