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趣味教学实施案例-最新教育资料 下载本文

说明文趣味教学实施案例

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都会对说明文有双重感受:由于其内在结构的逻辑性,使它便于教和学;又因其内容的科学性,使它难以教和学。课堂呈现的现状是教学环节模式化,基本都是围绕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辨别说明方法、梳理说明顺序和结构三大方面;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参与和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这样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而说明文课堂教学“失语”“失趣”的现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趣味性在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我们的教学对象正值青春焕发之期,思维敏捷,好奇好动”,而“新颖丰富的教材内容,辅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则会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笔者试以《松鼠》一课为例,谈谈说明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生成的几点实践方法。 一、拓展知识技能须“变通”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难度不大。知识技能作为这一文体阅读的基础能力,仍有训

练的必要性,毕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且不成体系的,“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而训练切忌按一般的思维程式或应用现成结论来解决问题,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1.“文本遮蔽――再现”法

课堂伊始,笔者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注视投影上显示的一张蓝底黄色油彩绘制的小松鼠,身体浑圆毛茸茸、两只眼睛忽灵灵,可爱又富有一丝神秘。

问题1:之前大家已经学习了两篇有关动物的说明文,若让你现在来写一篇介绍动物的说明文,你会怎么写?你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直观、生动的图像使学生很快做出反应:说明松鼠的可爱,应从外形、它的生活习性两方面来介绍。

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资料”,它舍去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并将中间段落顺序打断重新随意排列。 问题2:阅读说明材料1/2/3(原文的2、3、4段),分别回答:

①介绍了松鼠的( ) ②松鼠是一种很( )的动物

问题①学生容易答出,题②答案开始不同,出现了“可爱”“机灵”“机警”“敏捷”“聪明”“善良”“温顺”“活泼”这些词语,虽与第一段“驯顺”和“乖巧”两个概

括性词语有出入,但意思基本能替换。也正因对文本预先进行“遮蔽”,才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文本第一次“张开”时,学生能在不依赖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完全把握两词的准确含义。

问题3:你会怎样组织这些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什么顺序?

打乱课文正常顺序,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但“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桃’的幸福与甜蜜,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收获思考带来的乐趣”。学生调动思维,梳理出文本“总――分”的结构和“整体――局部”“外在――内在”的逻辑说明顺序。文本第二次“张开”,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和作者不谋而合时,内心是激动的。这也是课堂带给学生的第二次思维的火花。

“文本遮蔽――再现”法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说明文的行文方式,以便日后独立剖析陌生的说明文,知识技能得到大的提升。这并非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 的形式主义方法论。 二、探索文本“个性”,指引教学目标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王荣生教授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建议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若教师整节课都在向学生传授他们已知的东西,“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