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依附原则是指人们在最初句法分析的时候,在心里会偏袒最简单的句法结构,即个体往往会倾向于采用最简单的句子结构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句子。
后关闭原则是指在可能的情况下,个体会根据当前的短语或句子来增强新的单词,再对该句子进行理解并作出解释。
第十章__思维和推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分为思维的普遍含义(包括所有的智力或认知活动)和思维的特殊含义(最复杂形式的认知活动,如推理、决策和问题解决)
思维与表象: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转换,产生新的心理表征,其过程要借助与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于表象来进行。表象是人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感知到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人脑对同一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概念形成;(P254--260) 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研究。
实验者事先规定一定的维度量和一定的属性值,这些特有的属性就构成了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最大的优点是定义的精确性。
概念形成的接受型策略:第一种,整体性策略。第二种,部分性策略。
概念形成的选择型策略:第一,同时性扫描策略。第二,连续性扫描策略。第三,保守性聚焦策略。第四,博弈性聚焦策略。
概念掌握:是个体获得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念掌握依赖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概念同化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学习者将新概念直接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相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类属学习:是指把新概念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相关部分,并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与建立联系的过程。
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概念或新的刺激信息不能纳入到自己原有的概念之中,也不能概括原有的若干特殊概念,就只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进行一般联系的过程。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正确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二是推理的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 一、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 三段论推理和条件推理是演绎推理的重要形式。
三段论推理是指由两性质判断作前提而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武德沃斯提出演绎推理的“气氛效应”认为,推理的前提条件所具有的性质,会造成某种气氛,从而引导个体得出某种结论。
条件推理是指利用前提条件进行推断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条件推理的规则是:当前提为“真”时,能够得出某结论为“真”的判断。条件推理有两条重要规则:取式和拒取式。取式指通过肯定前提从而肯定结论的假设推理过程。拒取式是指通过否定结论来否定前提的否定推理形式。
二、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知识前提到一般知识结论的推断。
推理研究。华生对归纳推理研究,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绝大多数会出现证实倾向,很少会出现证伪倾向。
第十一章__问题解决
19世纪末,桑代克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提出试误说。苛勒提出顿悟说。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解决任
11
务的过程。
问题:有三个成分: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
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阶段和验证假设的阶段。
问题解决的周期,即为了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状态而克服困难或障碍所花费的时间。具体包括问题识别、问题定义、策略构思、信息组织、资源分配、监控和评价。
问题的类型:A明确限定性问题: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a、归纳结构问题,b、转换问题,c、重新排列。B非明确限定性问题:问题初始状态与目标以及可能的认知操作都不清楚,使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解决非明确限定性问题导致失败的原因:第一,所用的解决方法本身不清楚,具有含糊性。第二,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个体愿意采用可用的方法而不去追求更好的方法。第三,在解决问题时,个体受到自己的信念、表征或动机的影响,而这些心理活动可能本身就不正确。 研究表明,正确地表征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问题解决的策略;指在问题空间中的搜索过程是一个能够通过有效的算子,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有两大类: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经,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解决空间以纽韦尔和西蒙的观点提出。是指问题解决者心理活动对问题解决的一种表征,包括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过渡的算子。 启发式: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途径,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效率较高。在问题解决中最重要的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出发,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是一种正向前进性搜索认知操作过程,而逆向搜索则是从问题的已知目标状态开始往回搜索,直至找到初始状态的路经或方法的策略。
问题解决三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明确的目的指向性。第二,对问题空间的表征。第三,认知操作活动。
问题解决四个步骤:第一,对问题的表征。第二,选择解决问题的算子。第三,应用算子。第四,评估问题解决状态。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问题解决诸状态的有效评估。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一,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P296 二,专家和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P300
安德森提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型,简称ACT模型,包括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和工作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专家知识的获得:根据安德森相关研究,专家知识的获取主要是一个知识汇聚与编码的过程。
产生式系统的获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认知阶段,又称解释阶段。第二,知识编辑阶段,也称知识的联结阶段。
专家知识汇聚与编码具体包括三个子过程:1程序化过程(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2构成过程(剔除无用的产生式规则,将一系列相关的产生式聚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3自动化过程(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快。通过概括和辨别进行调优。)。
第十二章__元认知
20世纪70年代,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概念。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的最基本特征是个体将认知本身作为对象。 元认知的实质;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
元认知的成分:①元认知知识,②元认知体验,③元认知技能。
12
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元认知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对认知活动的调控,其本质是对当前认知活动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和调整。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有关情况有所觉察和了解进而产生的认知情感体验。 把处于静态的元认知知识与动态的元认知调节过程连接起来,元认知体验则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元认知技能:是个体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
元认知技能基本包括三种:1制定计划,2自我监控,3自我调整
在一个人的元认知活动中,对认知过程的调节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者中,存在着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体验(激活/理解)知识,体验(提供信息/激发)技能,知识(指导/修正)技能
元认知发展:个体元认知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的,遵循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元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元认知发展从他控到自控的过程。二,不自觉经自觉再到自动化。三,单维到多维。四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五,敏感性增强和迁移性提高
自我监控的敏感性是指个体根据问题情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自己作出最适宜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
迁移性是指个体能够把自己的活动过程与方式从一种具体的情境迁移或运用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其他活动情境中去的特征。
元注意知识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二是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三是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元记忆知识主要包括了个体对于记忆活动的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自身能力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元记忆技能涉及到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记忆活动与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影响个体元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影响因素中学校居主导地位。
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和独立型认知风格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和框棒测验 冲动型和思考型认知风格用匹配相似图形测验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程序性知识包括了:
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b、思维技能和学习技能c、发散技能和集合技能d、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
(2)模式识别中的衰减模型是
a、知觉选择模型b、“全”或“无”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中枢能量分配模型 (二)填空题
(1)图式是内化了的有关__________的一种知识结构。
(2)原型是对某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____________内部表征。 (三)名词解释
(1)符号—网络模型 (2)概念驱动加工 (四)简答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 (2)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是什么? (五)实验分析题
13
(1)分析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进行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和结果。 (2)分析斯卑林在1960年进行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的设计和结果 (六)论述题
(1)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的认知时强调哪些方面? (2)人的短时记忆是怎样编码的?
四、考试须知
1、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实验分析题、论述题。
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得携带教材和笔记,不需携带计算器。
3、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