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对其进行个体教育和规范,促使其摒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语文课无疑是掌握民俗文化的最重要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民俗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一、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本更好的理解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民俗文化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意思,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如能对其中的民俗文化加以讲解,分析与补充其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印象,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

如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

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如果只单纯的讲课本知识,学生只会感到文章满腔热情,而对安塞腰鼓本身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拓展相关地理、历史知识,比如安塞腰鼓来源于战争或祭祀;安塞腰鼓的剽悍、强劲之特色与陕北民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等等。当然,对于这些材料及陕北的相关资料知识,我们可通过各渠道搜集,包括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并将其进行梳理和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资料感受陕北地域文化,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产生原因,与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不但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为何如此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也积累了与安塞腰鼓有关的知识。

再如《姥姥的剪纸》也是一篇民俗风情很浓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的风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向学生展示“姥姥的剪纸”。这样,不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体会了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民俗风情,更能让学生体会文中“姥姥技艺高超”,理解姥姥剪纸受欢迎的原因。可谓一举两得。可见,在教学中遇到课文中与民俗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对民俗进行适当的讲解,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并加深思考。 二、民俗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有许多都反映在民俗上,蕴藏着大量的文

化科学知识,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民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礼节、历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成为可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清明、扫墓、踏青;端午、粽子、龙舟;中秋、团圆、月饼”蕴含其中的是中华节日民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讲解各种民俗节日的来历、有哪些规矩,也可以拓展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俗节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蕴含其中的是我们的戏曲民俗,教师可以延伸至戏曲的脸谱文化(种类、意义)、听听京剧、学唱一段京剧、可以谈谈我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增加学生对我国民间戏曲的了解;;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莫泊桑拜师》《师恩难忘》蕴含了中华礼仪民俗,在古代,人们见面行礼主要有“揖礼”和“拜礼”,“揖礼”又称“拱手礼”属日常之礼,礼节较轻。“拜礼”则用于祭祀或者非常郑重的场合。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讲解这些礼仪民俗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好地理解课文,也能让学生获得礼节的知识;三年级下册练习五读读背背中出现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教师在讲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