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下载本文

15.(2分)能正确表达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将SO2通入溴水:SO2+Br2+4OH﹣→2Br﹣+SO42﹣+2H2O B.在NaH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HCO3﹣+H+→H2O+CO2↑ C.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Al3++3OH﹣→Al(OH)3↓ D.用醋酸除去水垢:2H++CaCO3→Ca2++CO2↑+H2O 【分析】A.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B.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C.一水合氨为弱碱,应保留化学式; D.醋酸为弱酸应保留化学式。

【解答】解:A.将SO2通入溴水,离子方程式:SO2+Br2+2H2O=2Br﹣+SO42﹣+4H+,故A错误;

B.在NaH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离子方程式:HCO3﹣+H+=H2O+CO2↑,故B正确;

C.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故C错误;

D.用醋酸除去水垢,离子方程式:2CH3COOH+CaCO3=Ca2++CO2↑+H2O+2CH3COO

,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明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方程式遵循客观事实、遵循原子个数、电荷守恒规律,题目难度不大。

16.(2分)把0.01mol/LHAc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Ac﹣)>C(Na+)

B.C(H+)>C(OH﹣)

C.C(Ac﹣)=C(Na+) D.C(HAc)+C(Ac﹣)=0.005mol/L

【分析】0.01mol/LHAc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生成NaAc,Ac﹣水解显碱性,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0.01mol/LHAc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恰好生成

第16页(共28页)

NaAc,

A.醋酸根离子水解,则C(Ac﹣)<C(Na+),故A错误; B.Ac﹣水解显碱性,则C(H+)<C(OH﹣),故B错误; C.醋酸根离子水解,则C(Ac﹣)<C(Na+),故C错误;

D.由物料守恒可知,等体积混合后C(HAc)+C(Ac﹣)=0.005mol/L,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酸碱混合,为高频考点,把握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盐类水解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物料守恒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7.(2分)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有Cl﹣、Br﹣、I﹣中的一种卤素离子,向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成橙色,再加入丙溶液,溶液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含有的离子是( ) A.Cl﹣、Br﹣、I﹣ B.Br﹣、Cl﹣、I﹣ C.Br﹣、I﹣、Cl﹣ D.I﹣、Br﹣、Cl﹣

【分析】向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成橙色,可知甲中含Br﹣,再加入丙溶液,溶液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可知丙中含Cl﹣,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新制氯水,溶液变为橙色而不是蓝色,说明甲中含Br﹣,发生2Br﹣+Cl2═Br2+2Cl﹣;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丙溶液中含有Cl﹣,即甲含Br﹣,乙溶液含I﹣,丙含C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卤素离子的性质及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溶液的颜色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8.(2分)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Fe3+、Na+、SO42﹣、OH﹣ B.Ba2+、K+、CO32﹣、SO42﹣ C.Na+、K+、Cl﹣、SO42﹣ D.Cu2+、H+、S2﹣、SO32﹣ 【分析】A.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反应;

第17页(共28页)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够共存;

D.铜离子、氢离子都与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反应。

【解答】解:A.Fe3+、OH﹣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Ba2+与CO32﹣、SO42﹣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a+、K+、Cl﹣、SO42﹣之间不发生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Cu2+、H+都与S2﹣、SO32﹣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2分)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d>c>b>a 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

【分析】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则a的核外电子总数应为8,为O元素,则b、c、d为第三周期元素,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应为Al元素,d与a同族,应为S元素,b可能为Na或Mg,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元素、b可能为Na或Mg、c为Al、d为S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故A正确;

第18页(共28页)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b>c>d,a为O,原子半径最小,故B错误;

C.c为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a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注意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把握性质的比较角度,题目难度不大。

20.(2分)在50mL18mol/L的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 A.0.9mol B.0.45mol

C.<0.45mol D.0.45mol<n<0.9mol

【分析】铜与浓硫酸加热时发生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当成为稀硫酸是此反应停止。

【解答】解:50ml 18mol/L的硫酸中n(H2SO4)=18mol/L×0.05L=0.9mol,假设50ml 18mol/L的硫酸中的硫酸分子全部与铜反应时,由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可知,作氧化剂的硫酸为0.45mol,起酸作用的硫酸0.45mol,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当成为稀硫酸是此反应停止,所以作氧化剂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5mol,即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5mo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作氧化剂的硫酸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稀硫酸与Cu不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二、综合题

21.(15分)硫和氮是人们熟悉的物质,含硫、含氮的物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

第19页(共28页)

关。

(1)硫原子核外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有 16 种,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 3s23p4 氮的单质的电子式是

,其晶体类型是 分子晶体 。

(2)NH3是氮的一种氢化物,其空间构型是 三角锥形 ,其化学键类型是 共价键 。

(3)SO2是工业制硫酸的中间产物,它的转化在接触室中进行,其反应是:2SO2(g)+O2(g)?2SO3(g)+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欲使K值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降低温度 ,在实际生产中,原料进入接触室之前需净化处理,该步骤的目的是 防止催化剂中毒 。

(4)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O2和2molSO2,5min后测得O2减少了0.1mol。则0﹣5分钟内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01 mol/(L?min)。

【分析】(1)原子核外没有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有几个电子就有几种运动状态,S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为3s22p4,为3s和3p电子,且3p轨道中应为4个电子,2个单电子;氮气中N原子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存在N≡N;为分子晶体;

(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杂化轨道理论判断NH3空间构型,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3)化学平衡常数,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据此书写;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与其他条件无关;在实际生产中,原料进入接触室之前需净化处理,防止催化剂中毒,影响催化氧化的效果; (4)根据v=

计算反应速率。

【解答】解:(1)硫原子质子数为16,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原子核外没有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有几个电子就有几种运动状态,所以硫原子有16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核外3层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4,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3s23p4,氮气中N原子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存在N≡N,则氮气的电子式为

,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晶体硅、

晶体硼外)、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除SiO2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除

第20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