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职责、操作流程 下载本文

第四部分 质量监测

对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学监测。同时负责清洗、消毒、干燥、包装、灭菌设备的检验与验证。并记录其监测结果。 (一) 清洗质量监测

1、工艺监测 每次对使用中的清洗消毒机进行装载、时间、温度监测。

2、日常监测 在进行检查包装流程时,利用目测和借助仪器观 察清洗后器械及物品的洁净度、完整性、功能合适度。

3、每年对洗涤用水进行化学监测。对蒸馏水水质每月监测一次。 (二)消毒质量监测

1、物理消毒(热力消毒)每次监测温度、时间并记录。 2、化学消毒

(1)每日监测消毒液浓度、作用时间并记录。

(2)每季度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应达到规定要求并记录。 (三)灭菌质量监测 1、压力蒸汽灭菌的质量监测

(1)工艺监测 每次灭菌必须监测灭菌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时间),达到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

(2)化学监测 监测每一包外化学指示剂、包内化学指示剂,亦可进行批量化学指示物监测,检测时,所放置的化学指示剂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

26

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3)生物监测 每周监测一次。如果灭菌植入型器械、严重污染物时必须每锅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新的方法灭菌时应先用生物指示验证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

2、灭菌物品的质量监测 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抽样监测,应为无菌生长。

(四)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检验与验证

1、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由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定期进行维护年检。 2、新安装及大修后设备的检验与验证

(1)新安装及大修后的清洗消毒设备应进行性能参数检测。 (2)新安装及大修后灭菌设备的灭菌过程参数监测(如各点温度、压力与深度等)与生物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械连续进行3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五)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监测 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其卫生标准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六)空气消毒设施监测 紫外线灯消毒的监测按《消毒技术规范》及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27

第五部分 监测资料保存

监测资料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的原始依据,需妥善保管,归档备查。要求资料完整、齐全、具有连续性,不得遗失。需常规保存的资料包括B—D测试纸、工艺监测记录、化学监测记录、生物监测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验收记录以及质量追溯记录等,保存期限≥3年。

28

第六部分 应急处理

(一)停水、停电设备发生故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 的应急处置 1、高危因 素

(1) 各种原因引起的停水、停电、停洗涤、灭菌无法进行。 (2) 设备发生故障 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压力不稳,杂质堵塞滤

网等,致无法正常运行。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较大数量无菌物品。 2、预防措施

(1) 灭菌员坚守岗位,按规程操作,定时做好设备维护。 (2) 护士长、质量监测员经常巡视、督促、坚持常规监测,及 时发现隐患。

(3) 接到停水通知,做好储水准备。

(4) 无菌物品和清洁器械、布类、敷料常规储存应为日需量的 2倍。

(5) 设备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定期检查。 3、处理措施

(1) 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尽快协商解决问题。

(2) 当无菌物品需求量不足时,立即联系、调整、组织货源, 保障供给。

(3)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时,尽可能人工替代。 (二)泛水、火灾应急处置 1、高危因素

29

(1)下水道出口堵塞、水龙头未关闭、储水容器破损。灭菌器、电器等电源故障。易燃物着火。

2、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及节约意识教育。

(2)组织参加《消防法》和防水知识学习,人人能正确使 灭火器,懂得维护消防设施与报告火警的义务。

(3)工作场所设有醒目的禁烟、禁火标志及四防标志(防火、 防油、防震、防爆),分区放置。

(4) 工作场所设有醒目的“安全通道”指示标志,保持畅通,定 期检查。 3、处理措施

(1) 一旦发现泛水,马上关闭总水闸门,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2) 及时寻找原因,尽快找到与疏通下水道出口或进行必要的维 修。

(3) 组织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转移物资,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 度,无菌物品一旦浸湿视为有菌。

(4) 一旦发现火警,立即报告医院保卫科并呼119电话,详细报 告着火地点、部位、目前状况。

(5) 初步判断着火原因,进行紧急处理,电起火——马上关闭总 电源;易燃物着火——用水扑灭。尽快组织疏散人员,转移仪器与物资。

(6) 火势较小,组织工作人员作用灭火器及其他方式灭火;火势

30

较大,尽快组织人员疏散。

(7) 协助维护好秩序,为消防车、救火人员到现场创造条件,协 同消防人员做好灭火工作。

(三)锐器刺伤的防护 1、高危因素

(1) 使用过的锐器分离、浸泡、清洗过程中。 (2) 使用过的玻璃制品在清洗过程中。 2、预防措施

戴防护手套,避免徒手接触锐器;锐器分类放置于硬质容器中。 3、处理措施 (1) 局部处理措施 1)若戴手套,即时脱去。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 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禁止伤品处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 消毒并包扎。

4)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和护理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必在时进行预防接种或预防用药。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