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下载本文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公开课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例4和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灵活应用这条规律推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尝试用符号和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积累探究学习经验,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

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猜想 1.猜数。

(1)课件出示:15873×7=111111 15873×14=?

(2)学生猜一猜第二题的乘积。 2.提出猜想。

(1)提问: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14是7的2倍,所以积就是111111的2倍。

师:看来不是凭空猜测的,你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都是什么算式?

师: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中有哪几个部分? 生: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积

(2)引导:比一比两道算式,这三个部分有没有都发生变化?谁没有变?谁变了?怎么变的?

学生观察后说出,第二道乘法算式与第一道相比,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可能会是原来的积乘2。

(3)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共识: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1.用相同的例子初步验证。 (1)引出例题。 谈话:同学们猜得是否正确,乘法算式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来举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例验证。寻找规律不妨从简单的例子开始。现在我们就以20×3这个乘法算式为例来研究。在这个算式中,两个乘数分别是20和3,乘积是60 教师课件依次出示。按照我们的猜想,应该怎样变化这个算式呢?

生:让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再计算出现在的积,并将得到的积与原题进行比较)

(2)验证: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①共同验证:现在我们先让第一个乘数20不变,第二个乘数3乘上2,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猜想,积会怎样?(是原来的积乘2)我们算一算看看是不是这样。(3×2=6,现在的两个乘数分别为20和6,20×6=120。)和原来的积60相比怎么样?(是原来的积60乘2)和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②独立验证:如果第一个乘数20不变,第二个乘数3乘上10呢?请你自己来验证。

学生验证后得出: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10,积就是原来的积乘10。 第一个乘数20不变,第二个乘数还可以乘几?会有同样的规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③归纳:你让乘数乘了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还可以乘哪些数? 生:提出0、1等特殊数时,一起验证。

④小结:乘的数可以是任意的一个数,即使是乘上特殊的数,也符合规律。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 (3)验证: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①引导:变化的乘数变换一下,如果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上一个数,积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吗?

②表格出示下面两栏,学生独立验证。

③小结: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4)归纳:变化的乘数既可以是第一个乘数,也可以是第二个乘数,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 2.用不同的例子再次验证。 ①引导:刚才我们举出的例子符合这一猜想,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猜想一定正确?(引导学生想到一个乘法算式的例子还很少,要是任意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一规律,才能确认猜想是正确的。)

②边出示探究记录单边提出要求:请四人小组商定一个乘法算式作为例子,像刚才一样让乘数发生变化,再计算验证,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 ③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填写表格,并交流想法。

④请几组说说举例验证的情况。全班反馈:你们任意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刚才的猜想?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能举出不符合规律的例子吗? ⑤确认猜想:我们举出的所有例子全部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并且也举不出一个反例。由此我们可以确认猜想是成立的。这就是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3.形成规律。

(1)你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2)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①学生在练习纸上表示规律。 ②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

③小结:有的同学用图形表示,有的同学用符号来表示,也有同学用语言来概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括,都能清楚地表示出我们发现的规律。

④演示并交流:老师也想用图形动态地表示出这条积的变化规律。 交流:我们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代表两个乘数,这两个乘数的乘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宽不变,长×2,面积也×2;长×3,面积也×3;长×a,面积也×a。面积的变化过程也就相当于乘法算式中什么的变化?怎么变?

三、巩固规律,深化认知

1.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积,很快说出下面两题的积。 24×3=72 7×15=105 16×5=80 24×30= 7×150= 16×20= 24×300= 7×1500= 16×35= 2.导入题,揭疑。 (1)15873×7=111111 15873×14=? 提问:刚才同学们猜的答案正确吗?需要计算来验证吗?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推算给大家听吗? 交流:同学们一开始的直觉还是很准确的,许多伟大的数学发现一开始也都是数学家们偶然间产生的数学直觉。可是,直觉不全都是正确的,只是一种猜想或假设,需要通过举例验证或严格的证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15873×□=

提问:□中填入哪些数你能很快说出积是多少? 四、回顾反思,延伸拓展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条规律的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生回忆所学,巩固知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