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知识详解考研辅导 下载本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本章要点:本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认识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和价值论。 理论知识详解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所谓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2.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两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体系,因此三者都是历史性的范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4.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从特点和实质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2)从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

(1)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认识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3)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一)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1.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的精神的产物 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尽管对于认识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论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的缺陷在于: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如下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展开,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有联系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1)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形式,他们有着质的区别,二者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决定性的飞跃来实现的。

(2)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在实践基础上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飞跃的前提。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3)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深化,是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向对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的转化,因而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