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稳定性合作一般体现在: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碰撞思维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主体地位。

2、在动手实践处合作。教材内容中有不少知识的理解需要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概括、计算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揭示知识的权力让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中彼此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数学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教、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得到合理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团结协作,促进学生又快又好的发展。合作成效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取

6 / 8

决于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此形成了如下共识: 1、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是“导演”。应做到:

①课前:确定合作内容、合作流程、合作时机、预设生成。 ②课中:分配任务,提出要求;参与指导、调控合作进程;评价合作效果;提供合作服务;答疑解惑。 ③课后:反思总结。

2、学生在合作中的角色是“主演”。表现为: ①主动参与探究与信息的小组交流。 ②提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 ③陈述、展示合作成果。 ④质疑问难。

师生双方角色这样定位,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的理念;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充分挖掘师生各自的潜能;形成优势互补、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教学局面。

(六)实验中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小学中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明确合作学习目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创设合作学习切入点 ——指导合作学习过程——汇报合作学习成果——评价合作学习结果”

(七)本课题在实验中,收集到校级交流的论文五篇,教学反思

7 / 8

十多篇,教学案例十多篇,举办讲座四次,上校级研究课四节,汇报课两节,展示课四节等;刘艳全、陈柱军二位老师合著的论文《数学亦有生命》获重庆市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盛群力.小组合作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外国,教育资料。 (3)沙伦著,王坦、高艳译.合作学习论[J].山东教育科研。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