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1)以德治国: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 (2)依法治国: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3)以民为本: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
(4)清正、廉洁、自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的崇尚“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 (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6、请判断,下列格言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言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孔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孟子)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韩非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家)(孙子)
(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老子) (7)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家)(墨子)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 (9)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家)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一) 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
1、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2、地理环境: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城邦纷纷建立。
3、城邦时代: (1)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2)突出特征:小国寡民。(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古希腊重要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4)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 确立标志: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全盛标志: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维护措施(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目的: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以破坏民主制度。
优惠权利:为了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客观评价:(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积极作用——使雅典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
伯利克里的这段话说对了一部分。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但是,雅典公民只是指成年男性公民,只占人口的少数,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5)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历山大帝国:
6
亚历山大帝国由哪个国家发展而来的?(马其顿王国) 主要靠什么手段成为帝国的?(军事征服)
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欧洲: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部分,印度的小部分);(非洲:埃及)。 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交融方面的贡献:(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8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3)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2、罗马的对外扩张:(1)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2)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争霸战争,最终取胜,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3)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称为“罗马帝国的小澡盆”。
3、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4、促使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因素:(1)对外扩张,版图扩大;(2)人口日益膨胀;(3)奴隶制度迅速发展;(4)社会矛盾不断复杂化;(5)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6)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
5、“罗马和平时期”:罗马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当时,罗马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P23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贸易往来)。
6、罗马迅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罗马军团兵种齐全、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
7、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亚洲:巴勒斯坦。非洲: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8、罗马帝国的衰亡:(1)3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不断;日耳曼人入侵。(2)395年,罗马帝国分裂。(3)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4)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
9、基督教的诞生:(1)背景: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征服,遭受残酷压迫,多次起义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神寄托于“救世主”耶稣。这种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2)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节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象征(十字架)。(3)教义: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组织:基督教会。(5)影响范围:欧洲、北美。(6)公元纪年的由来: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称为“公元元年”。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文化:
(1)古希腊在民主政治、哲学、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雕塑)、体育等领域成就斐然,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2)哲学: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烈辩论”的场景。
(3)科学:阿基米德被称为“力学之父”,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7
(4)文学:《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
(5)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6)美术(雕塑):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7)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代希腊。 (8)建筑:古希腊剧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
(9)名言: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古罗马文化:
(1)法学: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文字:罗马在文字上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古代西亚的腓尼基字母文字)。
(3)建筑:①建筑类型:宗教建筑——万神殿;纪念性建筑——凯旋门、纪功柱;公共建筑——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竞技场、浴场等;道路工程建筑——高架引水渠、道路。②建筑特点:类型多样;规模宏大;道路四通八达;讲究庄严厚重,多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
(4)“拉丁美洲”的由来:16世纪前后,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中南美洲,因他们使用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1、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古文明名称 克里特文明(古代希腊) 文明诞生时间 约公元前2000年 周边河流、海洋 文字 生产力、大型工程 城市 爱琴海 希腊字母 帕特农神庙 雅典、斯巴达 尼罗河 象形文字 金字塔 孟斐斯、底比斯 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乌鲁克、乌尔、巴比伦 国家机构与制度 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度 印度河、恒河 象形文字 佛寺、佛塔 摩亨佐·达罗、哈拉帕 军队、刑法、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文化 哲学、科学、戏体育、建筑 太阳历、木乃伊、太阴历、七天一星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百家争鸣 黄河、长江 甲骨文 青铜器、都江堰 二里头、殷、镐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国家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夏、商、周)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070年 法老、军队、刑法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剧、文学、美术、解剖学、分科治病 期制度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1)国家的产生;(2)文字的发明。(3)阶级、等级的形成。 3、大河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尝试说明为什么这些地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
大致位于北温带上。地理环境: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洲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一)“中世纪”的含义:
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史称“中世纪”。 (二)西欧封建国家
8
1、法兰克王国: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势力最强。
2、查理曼帝国:(1)建立:800年,查理在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成为皇帝,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2)分裂:843年(9世纪中期),签订“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西部发展为“法兰西王国”(法国),中部发展为“意大利王国”(意大利),东部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德国)。
3、英吉利王国: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建立起一些小国。这些小国互相兼并,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英国)。
(三)西欧“封建制度”
1、确立标志:9世纪,随着查理曼帝国的扩张,许多破产农民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了封建土地制度,标志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2、主要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处于垄断地位。 3、对立阶级:封建主和农奴。 4、中古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各级封主与封臣之间结成主从关系,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主从关系。(即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四)西欧“封建庄园制度”
1、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庄园的所有者:国王、贵族和教会(即封建主);庄园的劳动者:农奴。
2、庄园的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包括领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耕地和公共牧场等。
3、庄园的主要特点: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个别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如盐或铁,才从外部购买。
(五)西欧“封建农奴制度” 1、农奴应该承担的义务:(1)租种领主土地,要向领主缴纳租税。(2)要为领主服劳役。 2、农奴的特点:(1)农奴常年劳累,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发泄不满。(2)缺乏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3)生活极端贫困,平均寿命较短。
(六)基督教文明 1、“丕平献土”:8世纪中叶,在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夺取了法兰克王国的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基础。
2、法兰克国王与教会之间为什么会建立起合作关系?
基督教宣传“君权神授”的观念认证了国王地位的合法性;国王利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国王和教会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3、教会在欧洲中世纪的垄断地位:
(1)政治:教会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2)经济:通过巧取豪夺和接受国王的赐赠,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地产上经营庄园。剥削农奴,征收“什一税”。(直接占有大量的地产)
(3)思想: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打击迫害。 (4)教育和文化:由于当时老百姓和贵族都不识字,教会便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宣传教义,将基督教的影响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
(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条件: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2、代表性城市:(1)巴黎和伦敦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12世纪时,巴黎成为西欧最大
9
的城市。(2)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活跃。(3)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3、作用:(1)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的形成。(2)促进市民阶级的形成。(3)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行会:手工业者按照不同行业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条件——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为了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5、“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P34阅读卡。
(1)一些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方式取得自治权。
(2)城市居民还通过斗争摆脱了农奴身份,成为自由人。
(3)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消与领主的隶属关系,成为自由人。
6、中世纪西欧的农村与城市、农奴与市民的差别:
(1)政治上:农奴缺乏人身自由,与封建主之间存在封建依附关系。城市市民则享有很大的自由。 (2)经济上:农村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城市则商业发达,贸易繁荣,比较开放。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阿拉伯半岛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的交通要冲,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 2、生活方式与社会状况:
半岛上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长期过着游牧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互相仇杀,社会矛盾十分激烈。面对社会动荡,各个阶层的人都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二)伊斯兰教的创建
1、背景: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 2、创建:(1)时间:610年;(2)创始人:穆罕默德;(3)经典:《古兰经》;(4)教徒:穆斯林;(5)建筑:清真寺。(6)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
3、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伊斯兰教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反对。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在那里获得支持。这一年因此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
(三)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伊斯兰教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统一之间的关系
(1)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2)伊斯兰教宣扬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统一。
2、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军队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到他去世之前(632年),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半岛基本实现统一。
(四)阿拉伯帝国
1、建立: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7世纪中期起,穆斯林军队先后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繁荣: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衰落:由于阿拉伯帝国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10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五)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辉煌的文化成就: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