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16 下载本文

存。③重大缺陷:容易破裂、不易着墨。④改进:泥活字——木活字——铅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⑤传播和影响: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⑥领先世界: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400年。

(3)指南针:①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制成“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②传播和影响: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棉纺织技术:①代表人物: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向海南岛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上海松江)人民。改造制成了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②人们服装原料的变革:宋元时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变革:柔软保暖又结实的棉布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③课本P115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四百多年。

2、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2)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对隋唐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科技文化的吸收。(4)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3、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形象资料。

2、“清明”的含义:(1)清明时节。(2)东京的“清明坊”。(3)北宋的政治清明。

3、汴河: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从水路运往东京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东京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渡河。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为什么北宋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1)黄河水患严重,河流泥沙量大,淤塞严重。(2)黄河河道改道频繁。(3)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水量不足,不利于航行。

4、虹桥:横跨汴河两岸的单孔木桥,便于船运。桥头的商业活动:桥头人流众多,往往成为大的商店、茶馆、酒楼的所在地;桥面上往往出现很多流动摊贩。

5、《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交通工具:船、牛车、马车、独轮车、轿子、骆驼、毛驴等。 6、《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东京商业活动: (1)店铺:“正店”(高级酒楼)、“脚店”(小饮食店)、药铺、香铺、茶馆、说书棚、当铺、酒店等。 (2)各类招牌和广告等: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各类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5座。

(3)租赁业务:北宋时一些商铺从事车、马、轿、婚嫁服饰、宴会器具等的租赁业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专门化的服务行业。

7、宋代城市与唐代城市的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的差异?)(1)突破了唐朝的坊、市格局,商业区与居住区混合在一起。(2)商业区的交易时间更适合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白天正常营业,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即: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知识归类: 1、重要文字:(1)古代埃及(象形文字);(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腓尼基字母文字);(3)古代希腊(希腊字母);(4)古代罗马(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5)中国商朝(甲骨文);(6)中国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2、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2)罗马帝国(2世纪);(3)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3、重大的改革或变法: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或改革:①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课本P14)。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课本P15)。③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81-82)。

26

⑤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P100)。(2)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本P40-41)。

4、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周髀算经》记载“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3)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 (4)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5)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6)大约在7世纪(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7)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400年。

(8)13世纪末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改造制成能同时纺出三根纱的木制棉纺车,表明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9)战国时期,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 (1)秦朝:(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局面,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西晋:(280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 (3)隋朝:(589年)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全国。 (4)元朝:(1279年)结束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6、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3)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4)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5)隋唐: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7、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3)383年: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

8、古代的著名人物: (1)古代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2)中国古代: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诗仙”李白(盛唐时期)。④“诗圣”杜甫(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⑤豪放派词人: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

9、中国古代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2)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10、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1)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2)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隋文帝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崇尚节俭,爱护百姓,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得到维护,人民负担减轻,人口增加,粮食增长,史称“开皇之治”。

(4)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5)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6)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7

史称“开元盛世”。

11、新疆、西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新疆开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2)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2、中国古代史上的几次重要“迁都”: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标志着东周开始。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迁都的根本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3)1153年,金统治者把都城从会宁迁至“燕京”(后定名为“中都”,即今北京)。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控制。

13、中国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 (3)我国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注意秦朝不是秦国)。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 (8)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14、世界之“最”:

(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埃及人发明的太阳历。 (2)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3)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4)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中国。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中国。 (5)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

(6)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的科学家:祖冲之。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8)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9)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中国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 (10)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 1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秦国“商鞅变法”中发展农业的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战时逃亡者回乡,发还原有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4)西汉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和赋税(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指出“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种植推广;广泛应用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6)唐太宗贞观年间: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7)唐玄宗开元年间:开辟大量荒地;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仓库

28

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反映了开元年间的社会现实: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

(8)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

16、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朝、西汉时不同地位

(1)战国时儒学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法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青睐); (2)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受到统治者打击;

(3)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 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29